戀戀鄉土情——厝邊ㄟ柑仔店
還記得小時候街邊巷口的柑仔店嗎?
沒有光鮮亮麗的裝潢,賣的東西卻包羅萬象,從零食玩具米酒醬油,
到生活雜貨、日常用品,甚至飼料、肥料到飯桌上的豬肉,
什麼都賣、什麼都不奇怪,
它曾經是鄰里厝邊聊天的好所在,也是你我懷舊印象中不可缺少的風景。
文/晏子萍 圖片提供/《老雜時代》(遠流出版)
柑仔店就是一般所稱的雜貨店,特色為「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凡是日常想得到、用得到的東西,幾乎都可以在這裡買到,甚至可以說開門七件事,樣樣包辦。對於3、4、5年級生,甚至非都會區的6年級生來說,柑仔店就像現在的便利商店或是超商,但最大的不同是,除了買賣之外,還有濃濃的人情味。在物資缺乏的年代,柑仔店的雜貨除了可以讓人賒帳,借錢應急也是常事。
通常村落裡最先有電話、電視的就是柑仔店,可以買郵票寄信的地方也是柑仔店,它是鄰里厝邊交換情報的大本營,更是人們匯聚情感的交誼場所。對熟齡族來說,不但是童年時光的回憶,也是鄉愁的記憶。
雖然隨著社會結構、經濟的變遷,鋪天蓋地的連鎖商店取代了老舊的柑仔店,但是留在我們心中的感情從來沒有變過。大部分的人是過了中年開始懷舊,但是林欣誼與與曾國祥這兩位6、7年級生,卻有著「尋舊」的老靈魂,憑藉著幼時生活的記憶以及對老雜貨店的好奇心,走遍全台,將各地雜貨店的人情溫暖書寫下來,成了《老雜時代》,也讓我們再次認識台灣豐富多彩的生命力。
南北雜貨 在地融合柑仔店
早期台灣為農業社會,由於地理環境及經濟因素的影響,因此造就雜貨店處處林立,也帶給一般居民很大的方便。雜貨店販售的物品除了日常民生用品外,還包括農家用具、五金器材、孩童玩具、以及郵件服務等。
柴米油鹽醬醋茶,可說是所有雜貨店必備的鎮店之寶。在物資有限的年代,米、油、雞蛋等等,也算是奢侈品,多數採散裝零售。早期農家多是自己種稻,收成後再批發給米行或雜貨店,但在50年代之後,因為電動碾米機普及,許多雜貨店也兼營小型碾米廠。而食用油在早期也多為自己家裡炸的豬油,或是花生油、芝麻油,後來發展出「油車間」的專業工廠,雜貨店再向油車間或油行進貨,所以那時食用油都是秤斤論兩來零買。
菸與酒更是雜貨店賺錢的利器,因為早年菸酒是國家獨占的生意,一般店家在取得公賣局的販賣許可後,會領到一面鐵牌,掛了這面牌子的店家才能合法販賣菸酒,所以菸酒牌等同是店家的「神主牌」,而且菸酒有固定的利潤,是店內不能缺少的重要商品!
早年因為交通不便、物資缺乏,許多店家乾脆自己養豬、賣豬肉,甚至賣自己做的醃豬肉和香腸呢!還有手藝好的老闆,賣自己醃漬的鳳梨、老菜脯、筍乾或是自製的魚丸,大家都竭盡所能,讓小店能夠產生最大的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