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城南舊事——紙本書香存餘韻
說到書店一條街,許多人想到的就是台北市的重慶南路,
從日治時代的本町通,到後來的重慶南路,
曾經櫛比鱗次的書店、琳瑯滿目的書籍,在當時可以說是台灣文化的象徵。
如今,書街從繁華、沒落到轉型發展,
跨越大時代不同階段,見證了台北城的時代光影。
文/晏子萍 攝影/賴麗秋
不論是懷舊或是復古,包含吃的、穿的、用的,坊間均有許多書籍著述,但是以文字圖書起家的重慶南路,它的繁盛興衰卻鮮有報導。
國民政府遷台 上海幫入主重慶南路
1950年代,16歲就在書店當學徒的黃開禮,日以繼夜、奮鬥不懈地工作,終於在30年後,成為書街3家門市的老闆,直至退休,他立足書街50年,有如重慶南路的時代見證者,且讓黃開禮細數前塵往事,帶我們回味過去刻苦的、繁華的歲月。
重慶南路,在清代稱為「府前街」,在日治時代名為「本町通」,原意是「最繁華的街道」。之所以命名為重慶南路,是因為國民政府遷台後,期望有朝一日能夠反攻大陸,所以是以效法八年抗戰的「重慶精神」來命名。時光荏苒,雖然反攻復國大業未成,但是這一條政經樞紐之路,卻在文化上發展出一段輝煌蓬勃的榮景。
出版業成新亮點 各種圖書皆熱銷
1940年代是一個風雲詭譎的時代,黃開禮回憶過往:「國民政府遷台前後,日治時期聚集於重慶南路的書店,開始被官方或是上海人接手,日文書改為賣中文書。上海人挾帶著經濟優勢,大舉進駐,且由於他們的書源不虞匱乏,所以一個拉一個。漸漸地,愈來愈多的上海人接續投資、經營書店,重慶南路成為上海人的大本營,名之為『上海幫』,上海幫也掌握了文化出版事業的勢力。」
在1950、60年代,娛樂活動匱乏,看書成了全民運動,尤其是戰後台灣有如知識的沙漠,大家求知若渴。後來隨著人民知識以及識字程度逐步提高,書籍需求量大增,重慶南路周邊書店一間接著一間開立,因此發展成為書店商圈。1950到80年代,可說是書街的全盛時期,重慶南路儼然成為全台灣華文圖書出版最重要的一條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