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打造熟齡第三人生,生活再加分!

夏季養生之道――食療大全的時補祕方

身處亞熱帶的臺灣夏季本就高溫濕熱,近幾年來溫度更是持續不斷升高,加上夏季容易細菌孳生,這時總會耳聞一些好發於夏季的疾病慢慢出現,如果平時就懂得養生吃對時節與食物,就能事先預防季節變換所引發的皮膚、器官不適,輕鬆過一夏!

資料整理/Carol 內容‧食譜提供/時報文化《食療大全:跟著四季變換飲食,蔬果、肉類、海鮮、雜糧的養生時補!

夏季養生好時補 吃對食物治百病

夏季炎熱,人們易有上火的現象,輕微上火者會有口乾舌燥、失眠、便祕等症狀。嚴重上火者會有嘴破、易長面皰、口臭等症狀。且臺灣多濕熱,易有皮膚濕疹、汗臭等問題。飲食時尤其要注意,氣候炎熱容易導致食物腐敗,腸炎腹瀉等症狀也容易發生。

由於每天出入冷氣環境,人體多次經受冷適應的條件反射,促使交感神經對腎上腺素的大量分泌,無形中讓心臟增加了負擔,身體會覺得不舒服。尤其久處冷氣環境中的人,一旦進入炎熱的自然環境時,體內就會產生一系列的生理反應,除體溫迅速上升外,皮膚也開始出汗,而帶汗的皮膚又往往黏有許多細菌,當人們再回到冷氣環境中時,皮膚和血管馬上收縮,細菌很容易利用張開的毛孔進入人體內而引起感染。

夏季養生六關鍵

暑為夏季的主氣,暑為陽邪,容易傷津,即見口渴喜飲、唇乾口燥、大便乾結、尿黃、心煩悶等症。中醫認為,汗為心之液,所以夏季首重「養心」。

夏末秋初有個時期稱為「長夏」,濕為長夏之主氣,在臺灣地區,盛夏多颱風,既炎熱又多雨,濕為陰邪,好傷人體陽氣,因其性重濁黏滯,故易阻遏氣機,病多纏綿難癒。濕邪好傷脾陽,而脾性喜燥而惡濕,一旦脾陽為濕邪所遏,則可能導致脾氣不能正常運作而氣機不暢,可見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大便稀溏等症。夏季養生重養心,長夏宜養脾。夏季養生的原則可從下列各方面加以調理:

一、情緒穩定最重要

夏季養生重在保持愉快而穩定的情緒,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以熱助熱,火上加油。心靜人自涼,心情平靜可達到養陽的目的。

二、早起、午睡、勿貪涼

夏季自然界萬物生長旺盛,起居也應隨之調整,如清晨早起,在室外散步慢跑,呼吸新鮮空氣,舒展人體陽氣。

夏季要午睡,中午人體散熱大,午飯後又昏昏欲睡,通過短暫午睡小歇,可以避開中午高熱,又可以補充夜間睡眠不足。

夏季勿貪涼,體弱者,陽氣不足,如長時間對著電扇吹或久居空調室內,反會感到頭暈腦脹,四肢疲乏,精神困倦,更容易導致受涼感冒等病症。

RELATED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