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打造熟齡第三人生,生活再加分!

「玩藝」畫人生 做一個有生命力的熟齡族

口述/吳佩璇(呂旭立基金會諮商心理師)‧文字整理/鄭竹霞

美國紐約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蓋伊‧溫奇(Guy Winch)在Ted的演說中指出,人類對身體的關注往往高出心靈許多,身體出現問題如感冒頭痛,我們會去看醫生,然而當情緒出現警訊,卻往往漠視拖延!

蓋伊‧溫奇認為心靈也和身體一樣需要同樣的照顧、治療與保健。醫藥科技發達的現代,生命期的延長成為人類在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成就之一,也帶來整個社會人口的高齡化現象。在高齡化社會下,我們更應該像照顧身體一樣,也照護情緒和心理健康,從健康管理到創意生活,提升生命與生活質量。

實現熟齡智慧人生

美國心理學家艾力克‧艾瑞克遜(Erik Homburger 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將人格發展分為八大階段:嬰兒期、幼兒期、學齡前兒童期、學齡兒童期、青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以及成年晚期。他認為,在人格發展歷程中,個體在不同時期需學習適應不同性質的社會要求。在因應每個階段獨特的發展任務與發展危機的挑戰中,先前階段所取得的成就與能力都是有助於順利發展至下一階段的資源,並為新的學習提供經驗基礎,而健全的人格即在此成長過程中漸次形成,最終能完成整體性的自我統合。

五十歲以上熟齡族群漸次進入前述最後一個發展階段――成年晚期(老年期);其發展任務為自我統整,相對的危機則是悲觀絕望。這階段人們將面對體力、心力和健康機能退化的衰老過程,外在生活與內在心靈因而勢必將有全面性的大幅調整。人們在前瞻生命終點而回顧過去時,可能將懷著充實的感情,而得以隨心所欲安享餘年;也可能因悔恨往事,而抱著遺憾絕望虛度餘生。而人們若能更加接納自我及承認現實,其自我整合即大於絕望,便能獲得以超然的態度對待生活和未來死亡的智慧。

RELATED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