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三大健檢原則 完善規劃、專業解讀、完整追蹤
完成系列健康檢查,兩個禮拜報告出爐,面對密密麻麻的數據標記,紅字不必大驚小怪、黑字不能掉以輕心,聆聽醫師專業建議,改善不良生活習慣,才是後續健康促進的起點。
文/紀瑀瑄
發現紅字別緊張 專業解讀是重點
拿了健檢報告也聽了解讀,但部分民眾仍是一知半解,「健檢報告出爐之後,一定要清楚了解所有內容,不但異常部分要釐清數值背後的含義,連正常部分也要注意是否接近臨界點。」台灣全民健康促進協會理事長陳俊旭在其著作《健檢做完,然後呢?》中提醒民眾,許多數值正常或異常只能僅供參考,因為不一定能反映真實情況,必須再做進一步確認。許多民眾看到報告就完全相信紅字,誤以為自己得了不治之症,造成心理莫大負擔,但追根究底,數據本身就有不確定性。
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吳明賢則建議民眾應耐心等待兩個禮拜回診,報告整理得愈完整對民眾反而愈有保障,既然花了金錢、花了時間做完健康檢查,精確的解讀與建議才是重點。熱衷於做檢查,卻不想花時間和力氣改善自己的不良生活習慣是錯誤的觀念,拿到報告才是解決問題的開始。
吳明賢進一步強調,做健康檢查並不會健康,只是幫助民眾早期找到疾病、及早處理,檢查以後的專業判讀才是健康檢查的價值所在,「數據有參考價值,但沒有絕對答案,也沒有標準答案,同樣一個數據在不同人身上就有不同解釋,數據的異常或正常需要有專業醫師解讀才行。」
曾有位來做健康檢查的民眾,拿了內有開立相關轉診單的報告,過了好幾個月又來預約諮詢,這才發現原來該民眾根本沒有拆開報告!面對民眾做完健康檢查經常沒有仔細閱讀報告甚至做出改善,國泰健康管理預防醫學部部長陳皇光認為,「發現疾病後就要尋求專業,逐一去解決它,健康檢查主要是『發掘問題』,健康檢查中心的醫師要有能力指點民眾後續要去哪邊轉診。」做完健檢,還要有徹底改善的行動力!
目前許多企業每年都會編列預算給員工做健康檢查,美兆診所院長朱大維則認為報告真正的可信度在於檢查的範圍,企業基於預算考量往往都會選擇較便宜的項目,民眾不妨可以根據現有企業健康檢查,根據自身危險因子和家族病史額外加選必要的項目,做完健康檢查也要回診聆聽分析,而非忽略健康檢查的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