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者的「專業言語」
照顧過程中,照顧者需注意言語分際,避免造成被照顧者的災難。
每個人個性不同,然而經過專業養成,
照顧者在不同情境下,能自發展現動人的言語互動,
能將核心價值與理念內化,達到有所為有所不為。
文/周傳久
2005年,我到丹麥聖路加安寧專責醫院學習。當時朋友帶我拜訪一位86歲仍在執業,並帶領各國護理師實習的護理師。我走進她辦公室,她對我說的第一句話是:「你說,我在聽。」光這句,就拉近不知多少距離。
隨後她提醒,在安寧醫院,雖然許多病人沒說話躺在那裡,可是照顧者們千萬不能在患者身邊聊東講西,因為患者都聽得到。換言之,各種照顧者之間的對話,要很注意,以免對無法逃離現場的患者造成聲音災難。
這使我對專業工作者的言語有更多認識。專業不只在於術語通俗化和表面化的制式溝通,還有控制在照顧空間內,所有可能干擾照顧品質的聲音。對安寧患者來說如此,對於急性照顧和長照,也是如此。
有位地方政府衛政主管說,她曾經不想當護理師。因為她在高中體檢時,負責的兩位護理師一直在聊化妝品,沒有注意她的疑問。雖然後來她還是讀了護理,但對言語之事銘記在心。
在另一個復健室,幾位物理治療師在聊老公以及怎麼煮飯,被綁著電療的許多阿伯,不想聽都不行。他們也不敢告訴護理師,因為是護理師在他們身上按來按去或插電療器具。
晚近幾年,台灣一談到長照,就會說一切不理想的事情都是因為沒錢。但專業照顧工作者的言語素養,真的都要靠錢堆起來嗎?只要花了錢,就可以保證以上各種困擾都不會出現?
也有人說是制度問題,制度影響態度。人手少,大家容易口出惡言。但仔細想想,真是如此嗎?會不會有個人修為問題?會不會是因為很少有人提醒我們,職業場合要與個人日常習慣儘量弄清楚分際?正因為不容易,所以才叫專業,所以才需要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