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年整理有訣竅 迎接零負擔的快意人生
囤積行為不能單純用一個人的生活習性或收藏喜好來看待,
乍看僅是堆積物品,實際上卻是人無法面對人、事、物的終止跟分離,失去切割能力的症狀。
由於習慣為日積月累養成,唯有願意開始轉換想法,改變才可能真的發生。
文/林國瑛‧照片提供/方智出版社
自從日本雜務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提出「斷捨離」的概念後,許多人發現得以經由整理物品了解自己,釐清心中的混沌。擁有愈多東西愈易陷入「不得不管理」的狀況,永遠被物品追著跑,又因為忙碌而無暇管理妥當,導致物品大氾濫。本職為室內設計師的Phyllis更習慣以坪效來說明,家中的坪數如果都是給雜物住的,那豈不是冤大頭嗎?若能好好實踐斷捨離,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去多餘的廢物、脫離對物品的執著,篩選出喜愛又好用的物品,在管理上也會變得輕鬆愉快。
收納前應注意的幾件事
整理,不止讓空間變清爽,更是修煉內心的道場,收納整理有時候也是一種整理心情的訓練。
即便是家人,要開始協助整理囤積物品前,也得獲得同意、並用柔性勸導才可動手。畢竟囤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每個人有各自對「物權」的占有欲,尤其囤積者放眼望去每一樣東西都很重要,如果家人用生硬的方式將他的寶貝當垃圾整堆丟掉,很快地囤積者會再「還原」雜物堆,還可能掀起家庭革命,後果不容小覷,重覆溝通的過程很花時間,卻非常必要。因此,通常不建議剛開始就採用「節慶式」作法一舉把雜物丟掉,而是透過循序漸進的方式,將人與物的關係梳理清楚,才能在整理過程更順遂,也不至於錯丟物品而造成遺憾。
收納的第一步,先從「最無關緊要」的東西著手。廖心筠時常採用「快問快答法」來協助個案,拿出兩件功能相同的物品,請個案決定要留哪個,過程需快狠準,用直覺判斷即可,不需保留太多時間。如果很快可說出不要的物品,立刻丟進黑色大垃圾袋中,避免看到第二眼會改變心意;有時個案會有猶豫,則鼓勵他們說出保留的原因,若能說出保留原因的物品就要留下,「不知道」為何而留的東西必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