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也是溝通的藝術
學習溝通,陪伴的3大原則不能輕忽,
要做一個能傾聽的家人,也要在精神上給予支持,並且共同成長、學習寬恕,
才能在溝通上獲得雙贏,讓家庭更加平和減少不需要的紛爭。
文/吳娟瑜
一位婆婆來傾訴時,她充滿無奈,因為她的老公最近一直怪罪她:「吃裡扒外,不幫我的忙。」事端源頭是兒子返家探望時,透露了媳婦覺得工作倦怠,想換個跑道。
老公一聽到這個訊息,立刻說:「叫她來公司上班,她的能力這麼強,公司正好需要她。」這時,兒子驚覺自己多嘴了,怎麼說出了老婆的事,因為當初結婚前,老婆就已經一再聲明絕不進入家族事業,不希望職業生涯和夫家有所關聯。
看到兒子面有難色,做媽媽的她立刻出面制止老公:「你為什麼要勉強媳婦呢?」「就是有妳這種婆婆,也不好好管一下媳婦……」老公一句話又嗆回來,讓她真是百口莫辯。兒子垂頭喪氣地回去後,媳婦打電話給她,請她打消公公的念頭,還強調:「只是隨便講講,並沒有確定。」媳婦一向是明理果斷的現代女性,處理事情絕不拖泥帶水,但也因為作風強硬,夾在中間的兒子和她就不知如何是好了。
誰是當事人?
「請問誰是當事人?」我請問婆婆,因為弄清楚自己的角色和立場,才不會公親變事主。「我先生和媳婦。」她說對了。「再請問在家族的角色裡,優先順序是公公?還是媳婦?」這次她也答對了。她說:「是我老公!」「沒錯!所以,有時候有些長輩可能自視輩分高,因此在還沒清楚狀況下,做了決定就是要大家聽他的,弄得全家雞飛狗跳。」
接著,我建議她善用「我了解」3個字,在任何一方有激烈言詞、無奈言詞,或是發洩言詞,都可以順口而出。「陪伴就是以退為進的方式,讓對方感受到有人相陪,願意聆聽傾訴,但不會干擾自己的決定,這樣的過程中,他們慢慢地就會靜下心來調整關係。」這位婆婆聽懂了自己居中協調的關鍵性,就是廢話少說、理解為先、陪伴為重,讓每個家人都懂得適時各退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