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史博扛厝走溪流特展 探尋臺江世代生活記憶
會走的車不是新聞,會走的厝在臺江地區也不是新聞!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扛厝走溪流:臺江風土與自然」特展,即日起至10月15日,以所在當地居民特殊的「扛竹籠厝走溪流」生活習性為主軸,在地方學的發展根基下,將博物館研究培力導入社區歷史研究,彙整了田野口述訪談的文字與影像紀錄、地圖、歷史文獻,從生活、生計、信仰等多元面向,講述200年來臺江地區居民面對土地環境變化的常民生活智慧故事。
展覽由臺江地區獨特的「扛厝走溪流」主題出發,透過不同時代的地圖展示、套疊,看見走溪流背後近200年來臺江內海的土地浮覆、滄海桑田變化。面對被稱為青瞑蛇的曾文溪的不斷改道、氾濫,溪南寮耆老口中扛厝走溪流的經驗,2004年出土、淹沒溪底滅庄的蚵殼港庄,這些鮮明的生活記憶佐證了文獻裡的水患紀錄;展覽中的溪南寮與新吉庄金獅陣獅頭、公塭仔與溪埔寮共組的蜈蚣陣衣飾等文物,說明遷居的移墾社群如何透過祭典的藝陣活動與原本的共同祭祀圈持續互動。展覽也以公親寮與十二佃庄為例,介紹因應水文變化周而復始的避水型生業哲學,並透過公親寮獨有的拜天公、拜溪墘祭品與祭儀,說明在地人對天地的敬畏與感念。展覽中並透過館藏、在地居民世代相傳的實體物件,像是中洲寮邱家捐贈的開墾印照、家族系譜、個人履歷、個人使用物件及地籍與戶籍資料等,說明當地移墾家族的發展與開枝散葉,並透過農具、漁具等實體工具,呈現先民順應近水環境、土壤特性發展出的生業活動。同時也透過竹籠厝老匠師李養的製作工具、竹籠厝模型,分享家傳手藝工法與建造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