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占用「口語權」?
和長輩溝通首要條件就是不要害怕、躲避,尋找長輩們喜愛的話題,
例如從兒孫的教育開始,會發現原來長輩們也非常願意溝通、學習成長呢!
文/吳娟瑜
筱雅害怕回婆家,並不是婆婆和她關係不好,或是要求她做很多家事。原來最令她無力的是全桌都是老公的家人,有弟弟、弟媳婦、小姑、小姑丈,還有孩子們,提起那種場景,她突然言語中止陷入深思,半晌後,她說:「應該是公公不停講話,讓我最有無力感吧!」
口語權三大困擾
筱雅跟著上成長班,已經超過半年多了,如今已學到靈敏的自省力和覺察力,有煩惱發生時,她不會像過往那般陷入無助和茫然,現在的她知道應該儘速脫困,免得耗費情緒能量,讓自己難受。
不過,釐清事情的來龍去脈需要一點過程,所以她問我:「為什麼公公講話,我就不好受了呢?」「是妳一個人不好受?還是別人也有同感?」我追問。筱雅立刻回應:「我老公說他從小就不喜歡聽公公講話,公公總是一個人滔滔不絕。」
就在我和筱雅確認整個情況後,知道她的公公並不是罹患失智症的言語不停,而是習慣性的占用「口語權。」「口語權」是指溝通表達時,主導性比較強的這一方,沒有關注到對方的感受和需求,因此持續地「我說你聽」,造成了對方的困擾。而這些人往往造成溝通3大困擾:
一、單方面的表達,沒有真正的做到雙向交流。
二、聆聽的一方,感受不到被尊重的對待。
三、強勢表達,往往變成「布達」和「命令」,形成聽者敢怒不敢言的局面。
「我最同情婆婆,她聽公公講了30多年,竟還能笑嘻嘻地不作回應。有一次,我問她:『有時公公在餐桌上開她玩笑,可以不生氣嗎?』她還否認:『有嗎?我怎麼沒聽到?』」聽到這裡,我告訴筱雅:「這叫做修養,婆婆如果承認了,那她該如何跟媳婦說心中委屈,又要怎麼教媳婦『家和萬事興』的道理?大部分的婆婆都是笑笑,凡事過去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