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打造熟齡第三人生,生活再加分!

【孫の力】如何和孫子傳達「死」?

「人死後會變成怎麼樣呢?」有一次孫子問了這個難題,潘吉一時之間不知如何回答。讓我們來聽聽僧侶小說家玄侑宗久的說法,有關佛教對死亡的觀念,給孫子一個明確答案吧!

文/玄侑宗久 插畫/北谷彩夏 譯者/楊文敏

〈伊呂波歌〉的生死觀

「人死後會變成怎麼樣呢?」如果孫子這麼問的話,我想我可能只會回答「不知道耶!」但又覺得這是一個讓孫子學習的好機會,如果這樣回答好像太可惜了。現在這個時代,學校老師或大人們都認為,孩子問了問題好像不能不回答。但不應如此,因為從來沒死過,怎麼會有「人死後會變成怎麼樣」的正確答案呢?應該回答「就算是人也有很多不知道的事情」才對吧!

雖然如此,人都會想在心裡這樣回答孫子,但是面對年紀很小的孫子,好像又很難如此回答。那麼這樣回答如何呢:

花雖芬芳終須落(諸行無常)

此世豈誰可常留(是生滅法)

有為山深今日越(生滅滅已)

不戀醉夢免蹉跎(寂滅為樂)

這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伊呂波歌〉,這是將「夜叉說半偈」(註一)16字經文,在平安時代經日本人的翻譯(佚名),成為既沒有重複發音又詞意通達的歌,雖然譯者不詳,但真是一位絕頂天才啊!

這首〈伊呂波歌〉出處的「夜叉說半偈」,就是要傳達「死」這件事情。前半段客觀的描述從活著到死亡的過程。如此色彩豐富、美麗又芳香的花朵到頭來還是會凋零死去,比喻再健康的人也會死亡,即諸行無常是也。譯者用了這麼美的字句來表現。

後半段對我來說是描寫死亡,「有為山深」與老子的「無為自然說」正好成對比,意思就是說人的自我意識總是深信自以為是的價值觀,這自我價值觀就像是一座很深的山,人生就好比正在登著這座山。今天終於要越過這座「有為」山了,也就是說今天就要死了,或是即將死亡。最後一段就是敘述這個時候人的心境。

上一篇:【

RELATED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