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俗野野「玩」轉第二人生
「來喔~好吃的貝果!來喔~好吃的貝果!」
巴俗扮成小丑,大鼻子、粗眉毛加上粗框眼鏡,
騎上自己改造的三輪車,用親切的笑容在花蓮市區沿街叫賣,
向周圍的人分享美好的事物,傳遞快樂。
文/廖偲妤 攝影/Morgan
巴俗,本名林將,因不想被小朋友喊爺爺,乾脆取名巴俗(叔),你也可以叫他巴鼠(叔)野野(爺爺)。人生前半段在體育圈度過,曾經擔任記者、職棒祕書長,「雖然很喜歡工作,但覺得在臺北時間夠了,想回到美麗的故鄉生活。」55歲那年,巴俗決定離開職場,與太太一起回到花蓮,投入人生另一個夢想—經營泥巴咖啡及製作老鼠貝果。
從鹹光餅到貝果 一步一步扎實學習
開店,對於巴俗夫婦來說,並不感到陌生,因為曾有經營「有機店」的經驗,但當時民眾對「有機」的觀念尚未普及,生意相當冷清,經營了2年,就結束營業了。巴俗開玩笑地說,「看咖啡店的老闆很有氣質,我想假裝自己有氣質,想想來開咖啡店好了。」其實真正的原因是認為經營咖啡店比有機店簡單,咖啡的普及性比有機高,加上他們倆也喜歡喝咖啡。
確定未來的方向後,就要付諸行動。首先,巴俗到友人介紹的咖啡店,學習一整套做咖啡的知識與實務;開了咖啡廳後,發現需要有一些輕食搭配,巴俗想起兒時最愛吃的鹹光餅(一種以麵粉為材料,烘烤成中間有個洞的圓餅),「在廟會慶典神明遶境時,神明脖子上都會掛著鹹光餅,阿公都會去求一個給我吃,拿到鹹光餅的興奮,吃起來美味的感覺,我好懷念喔!後來發現貝果與鹹光餅很像,且較有嚼勁、口味豐富,我就『移情別戀』,愛上了貝果!」
自此,貝果就成為店內的輕食餐點。但貝果遠從紐約搭船來,有時船期接不上,供應不穩定,常斷貨,客人沒辦法品嘗。於是巴俗決定親手製作手工貝果,開始拜師學藝,不斷地做,從做中改進,目前已研發出全麥、雜糧、紅麴枸杞、蔓越莓、萊姆葡萄、巧克力核桃和義大利番茄等多種口味。巴俗表示,「每研發一種商品,需經5到10次反覆的嘗試、改變與創新,成為一項商品之後,也是不斷在改變、調整。像是今天做起來黏度太大,是蔓越莓汁太多?醱酵時間過久?還是其他原因?我到現在都還是在摸索,問人家、看書學習,真的很想搞懂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