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打造熟齡第三人生,生活再加分!

輕探鳳山大時代

人文薈萃的鳳山,自古以來即為先民聚落,因而累積豐厚的文化底蘊,走進書院和古蹟,彷彿能聽見往昔書聲琅琅,以及砲火隆隆作響的聲音。讓我們一同揭開歷史面紗,一探鳳山於時光中遺留的軌跡。

文‧攝影/蕭孟曲

清初,年輕的康熙皇帝於明鄭王朝手中將台灣納入大清版圖,設置一府三縣。由於民變不斷,鳳山縣治分別於今左營和鳳山之間設治遷移,因而有鳳山新舊城之稱,歷經不同年代的行政區域劃分,終於在民國九十九年縣市合一,串聯兩地歷史,記錄先民來往、見證城市發展的「雙城古道」輪廓浮現。而日治時期,日本人所建固若金湯,台灣唯一一座無線電信所,始終蒙上神秘色彩的「鳳山招待所」,被列國定古蹟,也對外開放,鳳山的文化深度,令人眼睛為之一亮!

遊歷鳳儀書院 追憶昔日書香風華

最早,鳳山縣的縣治設在興隆莊(今左營埤子頭),因朱一貴事件,建了縣城,乾隆年間,再次發生林爽文事件,縣城被莊大田所攻陷,縣署被焚毀,兩年後,亂事雖平定,縣城亦不堪使用,為安全起見,遂將縣治遷往至大竹里埤頭街(今鳳山區),以為新城。後來,舊城雖修復為堅固的石城,為今日所見的左營舊城遺址,然而,考慮新城地理位置優越,商賈雲集,設施完善等因素,最後仍將縣治留在鳳山新城,始終未遷回左營舊城,可見在清中葉時,鳳山即是行政、商業、生活機能相當發達熱絡的聚落。

鳳儀書院在縣衙(今曹公國小)東面,和城隍廟相鄰,於嘉慶十九年(一八一四年)為鳳山知縣吳性誠所倡建,書院有如今日的私立學校,學生依成績優劣而分內課生、外課生和附課生,前二者有膏火銀可領(初意為照明用的燈油銀,如今日的獎學金),附課生則無,主要鼓勵成績優異的學子安心向學。也有提供餐食,遠道而來的外地生還備有宿舍,以為寄舍。鳳儀書院的資金雄厚,除了士紳的捐助,尚有水租、院田租等可收,因此,是全台灣少見能資助學子渡海進京赴考的書院。

RELATED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