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新知】心血管疾病的罪魁禍首 究竟是糖還是脂肪?
在1950年代,為了鞏固糖業市場,
糖研究基金會「贊助」了一些具有影響力的學者,
請他們幫忙發表一些對糖業發展有利的研究。
這些研究不只影響了美國將近60年的健康政策,
更影響了其他參考美國政策的國家。
文/莊宇真(《艾美的閒話健康》部落格)
2016年9月中旬,1篇刊登在《JAMA Internal Medicine》的文章,為美國近60年的健康政策丟下了震撼彈(註一)。
1950年代的美國,科學家與社會輿論皆開始關注「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問題來源,一種假說認為心血管疾病由「飽和脂肪」所引起,另一個假說則認為是來自「糖類」。
為了鞏固將來的糖業市場,糖研究基金會(Sugar Research Foundation),也就是現在的糖業協會(Sugar Association)前身,決定「贊助」一些具有影響力的學者,請他們幫忙發表一些對糖業發展有利的研究。
1965年,1篇由哈佛大學研究團隊發表的文獻回顧(literature review),刊登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這篇文獻指出,心血管疾病與飽和脂肪和膽固醇高度相關。這篇影響力極大的研究,其實是糖業者以將近150萬台幣的代價,請這些專家學者寫出的。
而共同發表這篇研究的其中一位作者D. Mark Hegsted,更進一步於1977年以營養學專家的身分,協助美國政府制訂「美國飲食指南(Dietary Goals fort he United States)」,隔年受美國農業部聘任為營養部門的主管。自此以降,在政府與學術機構的帶領下,指責飽和脂肪為心血管疾病的元兇;一時之間,食品工業的研發方向因此改變,「低脂飲食」與「脫脂產品」蔚為潮流,接著則是「植物性奶油」產品的興起(註二)。
即使D. Mark Hegsted與其他幫忙發表的作者,現今都已過世,但這個因為商業利益而被扭曲的營養政策,已對美國社會造成了非常深遠的影響。
若說從一開始,飽和脂肪就為糖類揹了黑鍋,那麼可想而知,因此而衍生的這些加工製品,或多或少都會有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