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打造熟齡第三人生,生活再加分!

你必須想清楚,什麼對你最重要……

醫師的職責不是峻拒死亡,也不是使病人回復舊有生命,

而是敞開雙臂擁抱生命已經分崩離析的病人及家屬,

而且努力使他們重新站起去面對、去弄清楚他們本身存在的意義。

當呼吸化為空氣:一位天才神經外科醫師最後的生命洞察》保羅卡拉尼提 著 唐勤 譯 時報文化出版

 

得病的棘手之處在於,當你經歷生病,你的價值觀不斷在變。你設法弄清楚對你重要的東西,接著,你不停地在弄清楚。就像有人拿走了我的信用卡,而我不得不學會怎麼計劃支出。你或許決定要把時間花在當神經外科醫師,可是2個月後,你不那麼想了。再過2個月,你也許想去學吹薩克斯風,或想全心服事教會。死亡或許是個單一事件,可是身懷絕症地生活卻是個歷程。

我發現,我經歷了哀慟5階段的那套老生常談:否定、憤怒、討價還價、抑鬱、接受,只不過次序倒了過來。確診時,我準備好了去死。我甚至感覺良好。我接受了。我已經預備好了。然後,當事態逐漸明朗,我終究不會死得那麼快,我就跌入了抑鬱。雖然它是好消息沒錯,可是也令人困惑,奇怪地消耗元氣。癌症醫學的飛躍、統計的本質,都意味著我可能會繼續活1年,或者120年。重大疾病照理應該使人心智清明。相反地,我明白了自己會死──這點我以前就知道。我的所知未改,而我籌劃午餐內容的能力則萬劫不復。要是我能知道自己究竟還有幾個月、幾年可活,那麼前行的道路將會很明顯。告訴我3個月,我會花時間和家人在一起。告訴我1年,我會寫1本書。給我10年,我會回去醫病。一次只活一天的現實對我毫無幫助:這一天我該幹什麼啊?

於是,到了某一刻,我開始有點討價還價──也許不是真的討價還價,而更像是:「上帝,我讀了《約伯記》,我看不懂,可是如果你在測試我的信心,你現在明白了。我的信心十分軟弱,而且,說不定只要香腸三明治上不放芥末,就足以測試出來?你用不著啟動什麼超級力量打擊我,你知道……」然後,在討價還價之後,電光石閃的怒意出現:「我努力了一生抵達這裡,然後你賜給我癌症?」

RELATED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