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打造熟齡第三人生,生活再加分!

友情,是人際關係的基礎

交往令人「厭煩」之處,也在於婚喪喜慶時該包多少錢。

這些都是如何以形式來表現心意而形成的習慣,

但心意卻漸漸被人忽略,

反倒重視起與其他事物的平衡或是外在形式,而令人煩悶。

大人的友情》河合隼雄著 王予奇譯 時報文化出版

 

交往令人煩悶

前來諮商的人經常告訴我,他們覺得與人交往很難,或是因為交往而弄得身心俱疲,更常有人說,與人交往讓他覺得「厭煩」。換言之就是「鬱悶」,光看字面就覺得心情沉重了,彷彿萬事糾結成一團,心重重地往下沉。

為什麼會覺得「鬱悶」?大概是因為自己的自由意志漸漸地被它束縛了吧。自己雖然很想早點回家,但對方一說「陪我喝一杯吧」就奉陪到底,或是說根本就演變為非奉陪不可了。或是週日明明想待在家裡好好休息,卻不得不陪對方打高爾夫球。

關於人際關係,有像歐美那樣以「個人對個人」的關係為基礎來思考,也有像日本這樣以集團的「一體感」為基礎思考的,兩者大不相同。在公司內部,當一個部門上下形同一體時,要是有一個人脫離群體,這對個人或是對整體都是危機。在這裡,一體感是不成文的絕對律令,因此「交往」就成為至關重要的事。如果不能融入群體中,對日本人而言就是莫大的危機。

交往令人「厭煩」之處,也在於婚喪喜慶時該包多少錢、送多少物品。這些都是如何以形式來表現心意而形成的習慣,但心意卻漸漸被人忽略,反倒重視起與其他事物的平衡或是外在形式。

如果在這點上思考友情,又會怎麼樣呢?簡單來說,會出現2種極端。一種是認為正因為是朋友,所以不會感到厭煩,應當要奉陪到底;另一種則是認為既然是朋友,就不會介意是否奉陪。而我認為,在這兩造的中間地帶可能會出現各種變化。

前來諮商的案例中,曾有人為以下的事而感嘆。他認為「真正的朋友最重要的是心靈相通」,所以「形式上的禮儀可以忽略」,對朋友的婚喪喜慶毫無表示,結果朋友可能認為他太「冷酷」,開始疏遠他。他起先不以為意,只覺得「對方到頭來不是真正的朋友」,但類似的事情經常發生,仔細一想,才發現自己沒有半個朋友了。「原來人竟是這個樣子啊。」他對我說。

他說的其實也沒錯。這時,諮商師不能評價那件事的對或錯,但能感受到他說這句話時的煩躁情緒。越是表現得煩躁,就表示他不滿意自己說出的話。於是我試著對他說:「總覺得你好像不能接受自己的想法。」簡單來說,經過一番思考後,他得出結論:「就算沒有形式也能心靈相通,會有這種想法是我太過傲慢了,而這份傲慢讓我失去了朋友。」

上一篇:【

RELATED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