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打造熟齡第三人生,生活再加分!

中年危機在哪裡?

對許多人而言,中年確實是最美好的光陰。

你還沒有喪失機能,仍然保有才能,體能上通常也還好。

中年其實是人生再校準的時機,而非投降的時刻。

重新定義中年下半場:從腦神經科學、心理學和社會學告訴你如何避開中年危機,翻轉人生下半場》芭芭拉.布萊德里‧哈格提著 賴皇伶譯 馬可孛羅文化出版

 

1977年,年輕的蘇珊.克勞斯.懷特伯恩(Susan Krauss Whitbourne)在羅徹斯特大學擔任助理教授,發現了改變她職涯方向的一篇論文。這篇論文分析一項簡短調查,對象是350名羅徹斯特大學學生,詢問其家庭背景、友誼、目標與情緒。懷特伯恩認為,如果找得到原始資料,她便可追蹤這些學生,進行社會科學最珍貴的研究:一生的長期追蹤調查。最後,她在紐約州波啟浦夕市的一個地下室,找到這些打孔卡。她寫信給這些學生,當時他們的年齡約莫30出頭,有不少人同意繼續回答她所提出的問題。

懷特伯恩還招募了新的一批羅徹斯特大學學生,在校園的方庭擺上桌子,以檸檬水和餅乾賄賂了幾十名學生。這樣,她就有兩組研究對象,分別代表最年長與最年輕的嬰兒潮世代。接下來30年,每隔幾年這些羅徹斯特大學校友,一半是男性、一半是女性,會回應她的詢問。這些回答讓她可以透視嬰兒潮世代成人後的歷程,並於2010年出版《尋找滿足》(The Search for Fulfillment)一書。受到長期追蹤調查的啟發,她又進行了另一項研究,以深度訪談描述從成年初期至中年的歷程。

「我們進行了涵蓋認同、價值、工作、家庭、性別角色等各種層面的深度訪談,」懷特伯恩告訴我,「在細閱這些訪談時,我心想:『中年危機在哪裡?』然後意識到,它不存在!當你問:『你有中年危機嗎?』所得到的一致回答是:『沒有!』」

還有其他研究人員,同樣也在找尋中年危機普遍出現的證據,但沒有成效。1989年,20幾位學者詳細回顧文獻,尋找中年及應當伴隨的危機是全面、常見、還是偶發?結論是,大約有10%的男性,有可能經歷過中年危機。

RELATED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