撇開二十四孝恐老症 老後智慧才是無價之寶
臥冰求鯉、賣身葬父、恣蚊飽血……
在這些耳熟能詳民間故事中,其實飽含著濃濃的老後焦慮,
其實老人的智慧和歷練自有其珍貴之處,
現代人必須從各方面提早規劃,才能擺脫恐慌,活得踏實。
文/陳美儒(財團法人旭立文教基金會諮商心理師)
日本長野有個流傳許久的姨捨傳說,傳說中藩主為了多儲存一些糧食給壯丁食用,下令:「凡六十歲以上老人,均不准留置家中。家人需將老人帶到山中丟棄。」從此村落中此起彼落的哀傷氣氛散之不去。
日本姨捨傳說 刻畫老人的恐慌與智慧
太郎一家非常敬愛母親,雖然母親年事已高,但卻遲遲不願遵守藩主的命令,直到再也拖不下去的時候,太郎才揹著母親上山。到了山上,太郎和母親垂淚告別,沒想到臨走前母親告知,已沿途折下樹枝做記號,讓太郎順著記號就能順利回家,太郎聽後再也忍不住心中的不捨,就又揹著母親匆匆下山。
小村落裡藏不住秘密,不久後,藩主也聽說此事,便出了數道難題,要太郎的母親一一做到,證明自己還有活命的價值。第一道題目是「用灰纏出繩子」,太郎一聽,心想怎麼可能辦到?他憂心忡忡回到家,沒想到太郎的母親笑著說:「把繩子放在盤中燒了即可!」藩主看到繩子形狀的灰燼,不禁拍手叫好。經過數次考驗,藩主意識到不能單從是否年輕力壯來判定生命的去留,更應好好保護和發揚老人家的智慧,因此取消了這道命令。
這個日本的傳說曾兩度改編成電影《楢山節考》,在台灣也廣為流傳,大多數人都聽過這個鄉野故事,它深刻刻畫出老人的恐慌。這個故事以「老人無法勞動,吃白食是一種浪費,必須將老人帶去深山丟棄。」的命令起頭,其後各地又發展出各種不同的難題和解謎,使人了解到老人的智慧和歷練很珍貴,不是年輕人能輕易擁有的,讓人重新詮釋老人的價值。
重男輕女思維下的老後恐慌
台灣、中國和日本的歷史有很多相互影響和交集之處,在台灣,經常可看到老後恐慌在現實生活中出現。幾年前曾在台灣遇到一個女大學生求助諮商,她說,雖然父母對她和弟弟盡力公平對待,但是她從很小就明確地感受到,父母會頻頻詢問弟弟:「以後你會不會也像我們對你一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