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打造熟齡第三人生,生活再加分!

為長者量身打造好生活 發展中的日間照顧新風貌

台灣將於二○一八年邁入高齡社會,政府和民間陸續投入不少人力與財力,

試圖為人口急速老化的衝擊找出解決之道。

在社區方面,到底日照有哪些新發展?

政府在法令與制度上還有哪些盲點?身為青壯年的我們,又有哪些觀念需要翻轉、創新?

就讓我們聽聽各界專家、學者的觀察和呼籲,一同勇敢迎向高齡社會的浪潮。

文/陳珮真 攝影/張裕民

「台灣從一九四九年開始一波戰後的嬰兒潮到了二一四年這批嬰兒潮差不多滿六十五歲退休像去年就有十三萬而且連續十幾年以來,(老年人口數量一直在增加……對於台灣社會面臨的高齡化問題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兼任副教授陳政雄一針見血地點出箇中關鍵

老化質量巨變 失智照顧需求大增

陳政雄提到由於老年人口數量急增七十五歲以上的老人比例將愈來愈高再加上台灣家族型態的改變目前每一戶的人口數大約接近二八人且以散居為主婚後多半另外成立小家庭不再是三代同堂照顧人力的缺口很大因此社會必須提供較多的支持才能讓長者得到好的照顧也較不會影響年輕人出外工作謀生

「以目前來說,前期老人(六十五歲到七十四歲)比較多,較需要的照顧是失能方面,但隨著年齡增加,未來後期老人(七十五歲以上)將激增,因此照顧的需求會從失能轉到失智。以目前來說,失智長者大約二十五萬多,到了二○六○年就會增加到約八十八萬。」陳政雄說,「失能長者主要需要身體的照顧,失智長者初期可能行動能力還很強,但有認知上的障礙,比較需要的是生活服務。」他認為老人獨自在家除了孤獨,也容易發生不便或危險,像是洗澡、跌倒等,所以白天到日間照顧中心(以下簡稱「日照中心」或「日照」)接受照顧有其必要。

不過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所長王增勇認為一鄉一日照並不實際,「長照最基本的項目應該是居家服務社區型的日間照顧很少獨立存在尤其在鄉鎮通常可能先有居家服務然後發現有些老人中風跌倒需要復健的才集中起來做護理型的日照而且日照中心的存在需要一些客觀條件像是要在人口密集的地方才會有這麼多失能而且願意social的老人此外它還需要家人或交通車接送日照很大的成本之一是交通服務。」

RELATED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