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國寶陳萬能 巧手精工傳錫藝
錫製品,在早年是一般百姓的日用品,帶有「賜福」之意,
然而因為社會變遷,錫工藝漸趨沒落,甚至有失傳之虞。
所幸經錫工藝大師陳萬能的努力,不但讓這項古老的技藝得以永續流傳,
更突破窠臼,融合藝術不斷創新,將錫工藝推向另一個高峰。
文/晏子萍
早期因海運發達、商賈雲集,彰化鹿港因此繁華一時,形成了百工鼎立、人文薈萃的榮景,可謂是「帆牆林立、舟車輻輳、百貨充盈」,如此輝煌盛況,造就鹿港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傳統工藝,而「錫工藝」就是其中一個熠熠亮點。
走訪坐落於鹿港龍山寺正對面的「萬能錫鋪」,七十五歲的陳萬能與四子陳志昇兩人一同靜靜工作著。在古早,製錫又稱為「打錫」,是一門辛苦的技藝,這個歷經滄桑、大起大落的行業,如何從生活與祭祀的用品,躍升為國際舞台上的精品?且聽陳萬能娓娓道出,他六十年來從事錫雕創作生涯所堅持的理念,以及歷經的苦與甘。
承襲祖業 無怨無悔
「我出生於錫工世家,父祖輩在彰化鹿港錫業鼎盛的時期,就遷居到鹿港經營錫業。」陳萬能十四歲起就跟隨人稱「阿諦師」的父親陳滔習藝,當時錫工藝是一門技藝精練的民間工藝,而錫亦有「賜福」的意涵,所以錫製品在傳統社會中象徵富足安樂。台灣有一句俗諺:「入門看交椅茶几,桌上看花瓶五賽。」在早期,錫器亦是一種身分地位的表徵,所以不論富農或士紳,為了彰顯家中的財力,都會在廳堂擺設各式錫器,因此錫工藝在台灣五、六○年代達到鼎盛時期。
但是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後來機械量產化製品大行其道,錫製品不再被市場青睞,傳統手工製錫業幾乎消失殆盡,錫工匠們紛紛被迫轉行,陳萬能的其他兄弟皆無意願繼承父業,「當時生活困頓,我也一直在苦思出路,但是看到家中由祖父從福建泉州帶來台灣的一百多塊製錫用的麝石模具,我告訴自己,百餘年的錫業絕對不能在我這一代失傳。」於是,陳萬能咬緊牙關,決定繼續拚搏。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