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港有海 宜古宜今 東台灣第一老街——頭城
做為漢人在蘭陽平原第一個聚落,頭城的旅遊資源極為豐富。頭城老街不只保留眾多街屋,
街頭街尾都有土地公坐鎮,也讓老街有著不同一般的歷史氛圍。不遠處烏石港的蘭陽博物館,
打破常規的建築風格,則讓頭城之旅不只舊情綿綿,更有穿越時空的跳躍與新生。
文.攝影/王常怡
在遊逛老街時,我總是一再發現台灣雖是個小島,但風雲變化真不少。頭城老街則更上層樓,不只歷史在此留下了痕跡,大自然也在這兒消長輪迴。就以老街上非常吸睛的豪門大宅——盧纘祥居所來說,門前的池塘,曾是頭圍港內港;而頭圍港又是在烏石港淤塞之後才得以興盛。海運全盛時期,往來的船隻可以一路開駛到頭城老街,但如今從老街到烏石港,至少2公里遠!
海港竟會淤積?真難想像!查了資料才知道,原來是因山洪暴發,使得1826年才正式開港的烏石港,1878年就漸漸淤積,並在1892年失去商港功用。
烏石港淤積後,頭圍港取而代之,頭城依然是商業重心,但1924年頭圍港也漸漸淤積,加上同一年宜蘭線鐵路全線通車,貨運集散地移轉到了現在的宜蘭市,頭城老街百年的輝煌年代,終於告一段落。
尋訪頭城老街 精采歷史說不完
身為漢人在宜蘭最早建立的據點,頭城老街的故事可從200年前說起。老街上的慶元宮,建於1796年,代表著嘉「慶元」年,是宜蘭最古老的媽祖廟。靠近北門福德祠一整排的連棟街屋建築「十三行」,同樣也是嘉慶年間的建物。
顧名思義,「十三行」得名於一整行的13間屋子。其中保存較好的「康家古宅」已經過整修,並公告為宜蘭縣縣定古蹟,但其他相連的街屋大多已改建,其中還有幾戶門窗零落似已無人居住。但基本上這一段街屋依然洋溢著老街風情,因為街道上挾著一間百年老廟——北門福德祠。
頭城老街兩端各有一座福德祠。據說這樣可保財,讓街上商家永遠生意興隆。北門福德祠與南門福德祠年代相近,都建於清同治2年(1863年)。但南門福德祠改建過2次,最近一次是1978年,北門福德祠目前建物則是1916年,已有百年歷史。
千龜來朝 福德永護
走訪當天,我騎著腳踏車四處隨意逛,先逛到了北門祠。那時還不知道頭城老街街頭街尾都有土地公廟,只覺得這座土地公廟也太可愛、太沒架子了吧,竟如此緊鄰民宅。看看導覽圖,發現兩端各有一座福德祠,心中竟冒出一句:「傑克!這真是太神奇了。」
二話不說,我立刻直奔老街另一頭。南門福德祠規模不大,但四周整理得很有味道。而且跟北門福德祠「左道路右公寓」的處境不同,南門福德祠有自己的地盤,廟旁有廣場、廣場有大樹,而大樹下呢,有財神龜!
眼前這隻財神龜歷史並不長,立於2011年。其實南門福德祠50年前就曾有隻石龜,可惜在20年前因道路拓寬拆除。經地方民眾集資重建,不只恢復了懷念的街景,還使用當年來到頭城港的商船所使用的壓艙石材質「青斗石」製作。更神來一筆的是,「財神龜」有了吉祥的台語口訣,「摸龜身家和萬事興、摸龜嘴平安大富貴」等,摸不同部位有不同的保佑!
頭城故事多 充滿人文與喜樂
除了石龜,頭城老街上眾多老屋也陸續恢復原貌。北端有十三行街屋,南端則有陳春記商號與源合成商號。這2間老屋,有著日治時期老屋常見的紅磚圓拱以及騎樓,與建於清領時期的十三行街屋有著不同風情。陳春記商號與源合成商號,建於1920年前後,源合成商號從2007年起展開保存與活化,屋況極佳。門前紅布飄飄,門上還貼著「春來福到」,彷彿隨時有人會推門而出。陳春記商號則牆上有苔蘚、簷端有荒草,歲月痕跡歷歷在目。
頭城老街中段還有「新長興樹記」與「老紅長興」2間老屋也很值得一看。「長興」是頭城當年最大的南北批發商。從老街處處氣派的商號,可想見頭城當年商業鼎盛期的風光。
但頭城老街的精采不止於老廟與老屋,與西部眾多老街不同,頭城老街依然充滿生活感,商店不多但各自精采。「小鎮生活」與「和平街屋」是其中亮點。
「和平街屋」是一處充滿細膩人文風的農產雜貨店。裡面有店主人親自栽種、製作的金棗醬,也有來自頭城周邊的小農產品,並有2、3個座位可歇腳喝飲料。這裡原是一般住宅,所以就像來到鄰居家話家常,只要願意花時間,老闆可以告訴您很多頭城的故事。
又名「馬偕小棧」的「小鎮生活」,則展現頭城另一番人文風景,展示許多馬偕當年在宜蘭的事蹟。馬偕與淡水的連結太深了,很意外頭城竟然會有跟馬偕有關的人文空間。原來,這位在1871年年底抵達台灣的加拿大傳教士,在1873年就已經來到當時還非常偏僻、不易抵達的蘭陽平原,他一邊行醫一邊傳教,前後曾來到宜蘭將近30次,共成立了35個教會。在宜蘭地區的傳教行腳一直延續到他過世的前一年——1900年。
也是托「小鎮生活」這個可以免費休息參觀空間所賜,才發現頭城老街不只保留住過去的輝煌,也繼續創造新故事。因為有條充滿藝術感的小巷,入口就在「小鎮生活」旁。這條小巷相當低調。沒有招牌也沒有指示箭頭。但彷彿有一種光,會帶領旅人穿進巷內,領受畫家楊乾鍾筆下的蘭陽風光。
短短的小巷子,讓人認識頭城的新面孔。就像在2個世紀前為頭城帶來黃金歲月的烏石港,如今也因蘭陽博物館而有了全新風貌。蘭陽博物館建築極為突出,曾屢屢得獎。造型融入了東北角地景「單面山」,外觀則有著海岸礁岩壯闊而優雅的藍灰色調。館藏與展覽以展現宜蘭在地人文與自然環境為主題。
烏石港廣大港區的重新規劃目前還是進行式。新舊建築雜陳,旅遊動線也還不是很完善,但點點漁火以及氣派遊艇,充滿海洋氣息,也提醒了我,頭城因海而起、因港而生。
嘉慶元年(1796年),吳沙率眾來到蘭陽平原,就是從烏石港這兒登陸,築土圍,取名「頭圍」。潮來潮往220年了,不知未來新的烏石港將會是什麼模樣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