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打造熟齡第三人生,生活再加分!

活在關係裡 晚年不孤單 互助共好的共生社區

共生,是日本對超高齡社會所提出的因應策略,

台灣在六年後也將成為超高齡社會,建立共生社區或許是高齡少子化的解方。

究竟共生社區所提出的公助、共助、互助、自助,

如何讓每個人都能在熟悉的環境中生活到最後一刻?

文/王常怡 攝影/賴麗秋

共生是一個含意非常深廣的名詞,佛教所謂「同體共生」,強調人與人彼此互相依附、是賴以生存的生命共同體,儒家則一向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同世界。落實到現實面,共生社區是為了因應高齡少子化人口結構改變,而提出的一系列政策與規畫。

日本亞馬遜書店2017年商業類第一名暢銷書《未來年表》中,詳細描述了人口結構改變將給日本社會帶來的衝擊:2020年,每2個女性就有1位超過50歲;2027年,血庫嚴重缺血,重要手術無法進行;2033年,每3戶就有1戶空屋;在19年後的2039年,就連火葬場都會嚴重不足。本書中文版還特別製作了台灣的「未來年表」:2022年獨居戶突破300萬戶,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且人口開始負成長(註),2034年全國每2個人就有1個超過50歲。

(註:《未來年表》中文版引用的是出版時的數據,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2018年8月預估,台灣將於2026年邁入超高齡社會。)

因應高齡少子新希望 因地制宜共生模式

人口結構改變是已開發國家都有的現象,但台灣與日本共同的困境是:高齡化的同時,生育率也不斷下降,而且生育率下降已持續一個世代甚至兩個世代。這代表新生兒人口數幾乎沒有機會再拉上來——因為能夠生兒育女的人數已經降到某個水平,「沒人可生」。日本從2006年開始,已連續13年人口負成長,去年甚至一口氣減少超過50萬人;台灣也提早在2019上半年首次出現死亡人數多於出生人數的狀況。因此,因應人口結構的「急速」改變,不能只著眼於老與病,而必須是從全方位、全世代做出改變。

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的規畫,「共生」分成公助、共助、互助、自助4個架構:

(一)自助:個人的生活與健康靠個人維持。

(二)互助:朋友、熟人、左右鄰居之間,以及志工彼此互相幫助。

(三)共助:全民健保、長照2.0等制度性資源。

(四)公助:社會救助。如果某個問題是自助、互助、共助都解決不了時,才尋求公助。

RELATED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