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打造熟齡第三人生,生活再加分!

安德烈杜賓攝影與創作中的魁北克精神

 

文/鄭秉泓

很多人知道安德烈杜賓(André Turpin)這個名字,是因為札維耶多藍(Xavier Dolan)的電影。看完《親愛媽咪》(Mommy),誰忘得了那一顆顆肆無忌憚宛若叛逆青春的生猛鏡頭,即使《不過就是世界末日》(It’s Only the End of the World)評價兩極,那步步進逼的特寫鏡頭永遠是喜歡者與不喜歡者最大的交集。

安德烈杜賓1966年出生於魁北克,他是加拿大魁北克最重要的攝影師,除了札維耶多藍,他也曾與丹尼斯維勒弗(Denis Villeneuve)合作過《迷情漩渦》(Maelström)及《烈火焚身》(Incendies)。不僅攝影成績卓越,安德烈杜賓在1995年就初執導筒,本世紀初便以第2部長片《水底人生》(Un crabe dans la tête)大放異彩並成為該年度加拿大角逐奧斯卡外語片的代表。2015年,安德烈杜賓終於完成第3部劇情長片《腦內啡真實》(Endorphine),該片以充滿能量的視覺構成去辯證同個角色處於3個不同平行宇宙的記憶與傷痛,複雜、華麗又傷感的敘事調性著實令人難忘。

不只長片驚人,安德烈杜賓的短片作品同樣出眾,有趣的是這些短片多是與另一位優秀的女性創作者阿涅斯巴博拉瓦雷(Anaïs Barbeau-Lavalette)聯合編導,其中講述探監性愛的《每年三次七小時》(Sept heures trois fois par année)和鉅細靡遺呈現2名身障者性交過程《病榻上的性愛》(Prends-moi)不約而同關注極度封閉環境中失去自由的人對於「性」的態度,至於刻劃新住民女孩和母親情感的《蘇菲奏鳴曲》(Ina Litovski)則是帶著國族色彩的成長故事。

《每年三次七小時》片長短短4分鐘,沒有任何言語,但那代表2位導演目光的視野鏡頭,讓一切不辯自明;《病榻上的性愛》鏡頭沒有一絲剝削,直觀而誠懇地呈現身障者的性需求,最後將故事層次提升到對於「自由」的反思。無論攝影還是執導,安德烈杜賓始終詩意且感性,《蘇菲奏鳴曲》中大量的臉部、肢體特寫,配上如夢似幻的光影交錯,讓人想起札維耶多藍的電影最美好的片刻……安德烈杜賓的鏡頭,不只是札維耶多藍或丹尼斯維勒弗的眼鏡,更像是魁北克電影的靈魂,最終這些鏡頭底下的人物,都是微小的個體,以無畏的勇氣直挺挺面對那些龐雜的社經難題,他們不妥協,他們抗爭,他們戰鬥,這是魁北克人生存的方式,這是低調隱身其間的魁北克精神。

(圖文由高雄電影節提供,高雄電影節將於2019年10月10日~10月27日登場。)

RELATED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