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共處
照顧時試圖用自己的「真心」改變對方,正是這種「企圖」引起老人家的反感。
這種做法只是下意識地想用自己對人類的價值觀與對長者的想像去誘導對方,
把自己的觀念強加在對方身上,無法令長者敞開心房。
《老大人陪伴指南:青銀相處開心就好,想那麼多幹嘛?》三好春樹 著、邱香凝 譯、經濟新潮社
無法持續做這份工作的其實是另一種類型的人,「想為不幸的老人奉獻自己的人生」抱持這種想法而投入長者長照工作的人,通常無法持久。他或她們不會因為長輩的大便又臭又髒而辭去這份工作,相反地,他或她們甚至會告訴自己,不可以有覺得髒或臭的念頭。
我長期舉辦「生活復健講座」,有一位當時30幾歲的A小姐非常勤於參加這個講座。不只在講座結束後的會場,連一起去喝兩杯時,A小姐都會不斷高談闊論她照顧長輩的事。比方說,她很喜歡提到有些臥床不起或罹患失智症的長者,在自己的照顧下有了什麼樣的改變,往往說上好幾個小時也不膩。仔細一問才知道,原來她連休息時間都守在長者身邊,甚至連休假日都去安養院當義工。
起初,我對她只留下「好熱心的人啊」的印象。然而,當時我1個月舉辦1次這個講座,每個月都會和聽眾見面,結束後也會和其中幾人去喝兩杯,幾次下來,她的談話中開始出現抱怨,她說,自己明明如此熱心投入照護工作,卻得不到對方的認同。「明明已經站在老人的立場做事了,卻還是得不到主管或同事的認同」如果是這類抱怨,我倒是經常耳聞;不過,抱怨自己不受老人認同的人倒是很罕見。我心想,這個人只是嘴上說自己喜歡老人,其實她喜歡的只是「照顧老人的自己」罷了。
又過了1個月,她竟然開始埋怨「我們那個安養中心的老人都不懂得感恩」。
大家聽了她的話都很沒力,誰也不想回應她。在她的想像中,住進安養中心的長者都應該是不幸的弱者,而自己是真心真意地為這些人犧牲奉獻,不惜投入自己所有的時間。這樣的自己真是太棒了!(年輕人此時或許還會加上個愛心符號吧)—―儘管她如此希望,但現實中的長輩既不是「不幸的人」,也不是「弱者」,就算是,那也只是其中的一面罷了。期待老人家「懂得感恩」,或許能在這份工作上持續3天,但絕對撐不了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