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關懷社區 共許一個有人情味的鄰里
近年來國際上吹起慈悲關懷社區發展的風潮,國民健康署以健康城市為基礎,加入台灣的固有文化,從社區健康促進到慈悲關懷,與民間團體攜手打造溫暖的社區。這個推動起源於世界衛生組織的健康城市,從讓民眾主動關心自己的社區健康,建立社區自主照護健康營造,進展到帶領社區民眾互相關懷生命末期的需要,尊嚴地面對疾病與死亡。
68歲的陳奶奶乳癌第四期,雖還能自理生活,但出門買菜不如既往容易,也常想找人說說話,但孩子們白天工作,無法照顧她;因此鄰居們紛紛自主幫忙陳奶奶,去市場時會多帶一份菜,去公園運動時也帶著陳奶奶一起,雖然她無法一起運動,但能到戶外走走與左鄰右舍寒暄,就能讓她感受到社區互助的溫暖。
「慈悲關懷城市/社區」(Compassionate Cities/Communities)由英國布拉福德大學社會學教授卡拉漢(Allan Kellehear)所提出,他注意到生命末期照護及面臨喪親將是新的公共衛生問題,可透過街坊鄰居相互支持,以彌補人口快速老化和民眾從急性醫療到社區照護的不足。
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指出,國民健康署近3年參考國外成功經驗,並結合國內已有的社區動能,推動由政府支助醫衛機構與民間團體由上而下的運動,也同時鼓勵原民社區與宗教等民間團體下而上的關懷社區運動,這是一種結合社區內外資源,建構互相支持的照護系統。當鄰里間有重大傷病或末期病患、失能或失智及高齡者,關懷社區能讓病人與家屬安心獨立、自主的生活,目前國健署已輔導台灣126個社區健康營造中心及20個民間團體推動慈悲關懷社區。
王英偉表示,整個關懷城市/社區的架構,以衰弱者/病人為主體,形成一圈又一圈向外擴散的支持體系,最終整個社區的支持網絡都可互相給予支持,相互提攜友愛,打造一個有溫度的環境,再造「厝邊頭尾互相疼惜」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