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打造熟齡第三人生,生活再加分!

醫療結合社區資源 幫助思覺失調患者重拾尊嚴

《我們與惡的距離》中的思覺失調症患者應思聰從發病、治療、到最後順利重返社會,同時也是許多思覺失調患者的真實人生故事,他們正在等待回歸社會的機會。但是,社區準備好了嗎?

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賴德仁說明,以衛福部公告之年度預算書來看,108年度心理及口腔司的總預算約為20億,其中,精神健康照護方面的國民心理健康第2期計畫預算約5億元,平均1人的精神健康預算僅有22.08元。賴德仁強調,患者回歸社會,需要各方資源的協助才能達成,建議政府增加相關預算與人力。

台灣推動精神病人的社區化照護政策已有20年,然而康復之友聯盟理事長李麗娟表示,根據2017年台灣精神醫學會與康復之友聯盟進行的「思覺失調症認知與態度調查」結果,顯示雖然社會對於疾病已有初步認識,但與真正友善、包容的社會氛圍還有一段距離。

台灣精神醫學會秘書長張家銘表示,每100人中就有1人為思覺失調症患者,會出現幻聽、妄想、社交退縮等症狀。思覺失調症是種慢性病,因此穩定治療、規律用藥格外重要。然而,根據研究,不到6成的患者在出院後第1個月有回診拿藥,僅有4成5的患者持續治療1個月以上,顯示患者對於穩定治療的觀念仍然不足。

張家銘強調,思覺失調症病發後的頭5年為黃金治療期,若此時可以維持穩定治療,則能使大腦維持基本的運作與功能。但若任意停止治療,復發風險將是穩定治療者的5倍,更可能導致腦部不可逆的損傷惡化。

張家銘說,現今思覺失調症治療選擇持續進步,除了每天使用的口服藥,還有每個月或每3個月使用1次的長效針劑。長效針劑的使用頻率較低、可於回診時施打,能夠減少忘記用藥的機會,同時在體內建立起更穩定的藥效濃度,有助於病況的控制!而若擔心藥物副作用,應與醫師討論並調整配藥,皆能獲得改善,切莫自行停藥。

RELATED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