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打造熟齡第三人生,生活再加分!

巴爾托克的弦外樂趣

巴爾托克窮30年時光譜出6首弦樂四重奏,儘管以其個人獨創風格表現聽眾難朗朗上口的旋律;

但其聰穎的流暢、明朗與精細讓人放鬆大腦,帶給大腦微笑。

打開感官,聽見音樂隱藏的優美、平靜、內省、真摯……百聽不膩。

文/李明蒨

旋律通俗是接近人心的關鍵,聽眾讚賞「好聽」之際,覺得「聽懂」而獲得成就感,頻頻點頭「真是一首好音樂」;一首所謂「聽不懂」的樂曲,通常少了具體優美的旋律,音樂結束後腦中滿是疑問,哼不成調,大感挫折「聽不懂」。

構成音樂的元素當中,好聽的旋律給人深刻印象,或長、或短的樂曲只要出現一段動人旋律,聽眾便知何去何從。突然間,聽見一首尋不著完整旋律的音樂,感官如迷航大考驗:「到底該欣賞哪個部分?」這一次讓我們抱持嘗鮮態度,走入巴爾托克弦樂四重奏音樂世界,是迷航?還是另一種感官的啟航?讓我們體驗後便知曉。

20世紀匈牙利作曲家巴爾托克是世人眼中的資優生,父親是學校校長,母親是優秀的鋼琴老師,他的學習環境具有先天優勢。音樂才華受到父母親啟蒙,順利考入布達佩斯名校「李斯特音樂院」,並以優異成績畢業後留校擔任教授,即使二次大戰期間流亡美國,也在知名學府哈佛大學任教,一路以資優之姿傲視樂壇。

以巴爾托克的資優條件,擁有過人創造力,寫出的音樂很難中規中矩,24歲那年受作曲家好友柯大宜影響,愛上民間音樂,兩人揹起行囊下鄉採集匈牙利民歌。

RELATED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