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年才懂的陳年好味
對醃漬人來說,醃漬與醱酵,有時不僅是一場關於家庭記憶的集體創作,
更是一種自我表述。在醃漬過程中投擲進去的時光,
會捕獵情感與記憶,成了醃漬、醱酵時的一種調味,
那份獨特的滋味,正是讓世世代代念茲在茲的味覺鄉愁。
文字整理/謝郁琪 資料來源/《漬物語》(大塊文化)
漬物是有時間的,通常年紀愈大愈喜歡。做漬物的人總是有耐心,也很能接受不完美的變化。透過時間,嗆辣有機會變回甘,愈咀嚼愈有味道,這豐富的味覺是來自時間的積累,也來自物產的純粹,時間有轉化、整理的功能,賦予食物年紀,讓單薄的滋味變得醇厚。
生產、收藏 因應自然的神祕牽引
有感於醃漬所代表的深刻厚度,以及醃漬者的生命韌性,陳怡如與沈岱樺,拜訪了十四位擅長醃漬的女性,為她們所傳承的古老日常,在時光洪流的淘洗中,留下平實有味的紀錄。
為什麼採訪的都是女人?陳怡如與沈岱樺說這是偶然,陳怡如更表示擬定受訪人物時,名單上也有若干醃漬的男人,但與她真實交流過醃漬食物的人物,都是女性,因此造就了這樣的巧合。
在人類文明中,女人總握有生產、收藏種子、運用植物等能力。生命的誕生、植物在人類、豢養的動物身體上所發揮的療效,又或者將人類無形的智慧傳承下來,都充滿了神祕。這並不代表男人不醃漬,只是醃漬與醱酵,它們的特質和女人所掌握的能力,似乎一拍即合,它們為人類肉眼所不能見的微生物世界所掌握,有其神祕;它們須經過時間醞釀,如懷胎在身的種種變化,最後誕生出一個全新生命;它們也借助植物的功效,接菌媒介,或調味引線。就像蒲姜仔這種野生植物,娓娓道出女人醃漬的故事,通曉神祕力量的她們,在醃漬與醱酵的神祕世界裡,優游自在。
女人們告訴陳怡如,蒲姜仔、絲瓜葉鋪蓋在米麴、豆麴上,可以接引麴菌,幫助醱酵。宜蘭人時興自製豆腐乳與醬油,若不自己醱酵米麴、豆麴,這些也都容易在夏季的市場裡買獲。
但陳怡如認識的女人們,她們利用口耳相傳的天然技術,領陳怡如前往蘭陽溪畔採集蒲姜仔。蒲姜仔還有個名字,是黃荊,說的就是成語中披荊斬棘的荊,一種叢生灌木。讀「披荊斬棘」一詞,總想像這兩種植物模樣險惡、折騰磨人,竟未意料黃荊身形秀逸,姿態拔高,盛夏時,粉紫色圓錐狀花序在枝頭搖曳,香氣低調清新。植物學裡,它被歸類為馬鞭草科,光看名字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