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提升生活品質 輔具讓您生活無阻礙
我們常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句話其實也可以應用到照顧者與被照顧者身上。
一方面因為長輩身體機能退化,漸漸失去生活自理的能力,
另一方面照顧者的體力有限,若能運用適當的輔具,
不但可以巧妙省力、提升效率,也可以提高被照顧者自我行動的能力。
文/晏子萍
提到「輔具」,大多數人腦海中浮現的不外乎是輪椅、手杖、助行器等;但事實上,輔具種類千百種,從日常生活中的眼鏡、關節護具、折疊式浴缸、地圖遊戲、七巧板,到義肢、眼控滑鼠、情境溝通軟體、讀寫兩用擴視機等,甚至「居家無障礙設施」都屬於輔具的範圍。顧名思義,「輔具」就是「生活的便利品」,讓有需求者藉由不同「使用功能」的輔助器材,得以克服生活及環境中的各種障礙,進而享有更優質的生活。
「多功能輔具資源整合推廣中心」主任李淑貞表示,早期台灣對於輔具的規範多以「障別」來分類,例如視障輔具、聽障輔具或是肢障輔具等,即表示「輔具是用來彌補殘缺」,因此對使用者產生了限制,相對的,在申請政府補助方面亦有同樣的困擾。所以李淑貞第一步就是引進國際標準規範,即ISO 9999國際輔具分類系統,將輔具區分為11大類,輔具服務也有了更好的口碑,對已邁入高齡社會的台灣,更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11類輔具面面俱到
究竟11大類輔具包含哪些呢?李淑貞為我們做了詳盡的說明,依據CNS 15390國家輔具分類標準,輔具以使用目的為主,即將各個生活面向上需要輔助的部分區分為「個人醫療輔具」、「技能訓練輔具」、「矯具與義具」、「個人照顧與保護輔具」、「個人行動輔具」、「居家生活輔具」、「住家及其他場所之家具與改裝組件」、「溝通與資訊輔具」、「物品與裝置處理輔具」、「工具、機器與環境改善輔具」、「休閒輔具」。個人醫療輔具就是使用於醫療目的的輔具,例如呼吸照顧、壓瘡問題、如何訓練肌肉等。技能訓練輔具主要用以訓練個人活動或是社會參與,加強認知或教育訓練均屬此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