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友善失智社區 提升全民認知
或許你曾經聽過失智朋友在聚會後說「下次再見面時我可能不記得大家了」;又或失智者在店家拿走商品沒付錢店家堅持報警等事件層出不窮,面對周遭日益增加的失智者,我們該如何因應及提供協助?
在伊甸基金會所舉辦的研討會「伊起活到老——2019失智國際研討會——打造失智友善社會」,台北仁濟院附設仁濟安老所所長陳維萍以一個長媳、家中聘請外籍看護、從事老人服務工作25年的經驗,分享照顧85歲失智婆婆的照護需求階段變化,與社會的支持系統與困境,共可分3個時期:
一、輕度失智期:首重社區對失智者的理解與協防;其次是結合失智者的喜好與生活習慣,自宅內預防退化的健康促進,還有減少因人行道的高低差而導致的意外風險與就醫困難。
二、中度失智期:需要友善的醫療環境,以協助失智者順利就醫;對聘有外籍看護的家庭,逐步放寬日間照顧中心的限制,還有強化失智者的輔具運用,避免失能的雙重困境。
三、重度失智時期:極需在宅醫療適時支持,避免照顧者的錯誤判斷,以及更多團隊進入社區,減少失智又失能者的就醫困境;最後則是安寧照顧者該有的準備協助。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則從「家庭照顧者支持網絡與失智友善社區」方向探討,根據調查。照顧者每天平均照顧時間是11.1小時,每位照顧者平均照顧人數1.1人;照顧者女性佔61%、男性39%。家庭照顧者通常會面臨身體、心理、工作、社交、經濟、家庭關係的壓力與影響,近年來政府將失智照顧關注視角轉至家庭照顧者,除委託家總建置家庭照顧者關懷專線,並打造全國家庭照顧者支持網絡,從大至友善照顧環境小到友善照顧社區,讓被照顧者感到安全、受尊重、歸屬感、自主權,而照顧者不會感到被歧視、不會因照顧方式被評價而有壓力、可以獲得協助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