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喪親好友守則
當親朋好友失去至親時,縱使我們想給予他們支持,卻常不知該如何是好。
長期協助失親者的梅根.德凡建議,當我們將悲傷視為需要支持而非解決的經驗,
我們的話語和行動才能真正帶來幫助。
我們無法讓朋友的悲傷消失,但我們可以讓他們在悲傷中感受到陪伴和愛。
文字整理/謝郁琪 資料提供/《沒關係,是悲傷啊!》(遠流出版)
假如面對其他人的悲傷會讓您感到挫折無助,這其實很正常。面對自己或所愛者的巨大痛苦卻不知所措並不是您的錯。我們的悲傷模式充滿缺陷。
西方的醫藥學認為死亡代表失敗,心理學也認為超出「快樂」基準線的都代表不正常。疾病、難過、痛苦、死亡、悲傷,這些都被視為需要解決的問題,如果這些模式呈現的都是錯誤的方式,我們又怎麼可能知道如何面對悲傷?
悲傷不是問題,不需要去解決。如果將悲傷視為需要支持而非解決的經驗,就能改變一切。
我們接近悲傷的立足點會影響一切:可能會讓我們得到自己真正希望的(愛與支持生命中的人),也可能使我們大幅偏離原本的目標。
讓我舉個例子來說明——假如您認為悲傷是個問題,就會提供解決方式:例如「你應該丟掉她的衣服」、「他已經到更好的地方了,所以試著快樂起來」、「你不能只是坐著沉浸在悲傷中,他們可不希望這樣」、「或許你應該更常出去走走」……您會鼓勵悲傷中的親人朋友接受您的建議,因為您希望紓解他們的痛苦:他們遇到問題,而您盡全力想要解決。但您會感到挫折,因為您的好友似乎很抗拒,不想接受您的建議。您愈想幫忙(或說解決問題),他們就愈反彈。很顯然,他們根本不想好起來。
另一方面,悲傷的人知道自己的悲傷並不是可以修復的,也知道他們沒有錯,沒有什麼「問題」要解決。別人愈是嘗試修好悲傷,他們就愈感到挫折(和抗拒),因為他們需要的不是解決,而是支持。支持他們面對發生的一切,背負必須背負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