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化性膝關節炎新觀點
經過多年研究後,呂紹睿針對退化性膝關節炎,提出不同於醫界普遍觀點的意見,
認為退化性膝關節炎並非「自然老化」,而是膝蓋內側皺襞與股骨內髁,
相互產生「內側摩擦現象」所造成的疾病,有治癒的可能。
文/陳珮珊
台灣四十歲以上的民眾,超過五○%有膝痛的困擾,而「退化性膝關節炎」被認為是最常見的原因,患者的膝蓋有反覆性的疼痛、緊繃或腫脹等症狀,對日常生活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國際膝關節健康促進中心」主任呂紹睿提到,退化性膝關節炎對生活品質的長期影響,是非常大的。曾有患者告訴他,膝蓋疼痛嚴重時,令人痛不欲生,有持續雞啄或刀割的感覺;有時半夜痛醒,無論擺什麼姿勢都無法入睡。他也提醒,「中老年人一旦無法自由活動,運動量減少,就會慢慢影響心肺功能;活動能力一旦受影響,肌肉會快速萎縮,成為惡性循環;出門老跟不上別人腳步,就愈來愈不願出門,影響人際關係;個人身心受創,全家都會受影響。」
退化性膝關節炎 來自「內側摩擦現象」
醫界普遍認為,熟齡的退化性膝關節炎,是因為「老化」所導致,而自然退化的膝蓋軟骨,一旦破壞就無法再生。根據這樣的認知,醫學界標準的建議療程,就是進行復健、使用消炎止痛藥、補充軟骨成分製劑(如葡萄糖胺)、注射潤滑保護製劑(如玻尿酸),或是之後再進行血小板濃縮製劑(PRP)注射,最後一步則是置換人工關節。
但是呂紹睿經過長期研究後,提出不同的見解;他認為,膝蓋內普遍存在的內側皺襞,與關節軟骨互相摩擦的「內側摩擦現象」,是造成退化性膝關節炎的重要原因。而因為「內側摩擦現象」導致發炎,所引發的疼痛、緊繃、卡住無法使力或腫脹等典型症狀,就稱為「內側摩擦症候群」。
所謂「內側皺襞」,是每個人出生就有的構造,是膝關節滑膜囊在發育過程中,沒有完全退開所形成,外型有如衣服的皺褶,年輕時薄如半透明的蟬翼,柔軟如絲瓜。但隨著年齡增長,膝蓋經過每年平均百萬次的彎曲伸直後,「內側皺襞」會不斷受到軟骨摩擦或夾擊,開始纖維化、失去彈性且變硬,甚至磨損、發炎,變得像菜瓜布般粗糙,並持續對關節軟骨造成摩擦傷害;而發炎的「內側皺襞」也會釋放出有害的化學物質,腐蝕軟骨,軟骨被破壞後形成的碎片,會造成更多摩擦,導致軟骨破壞加劇,走向被大家誤認的退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