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新知】急診室裡常見引起不良反應的藥物
以台灣2014~2016年的通報系統資料而言,幾種較易引起不良反應的藥物,
多半是病患在非住院期間自行在家服用。為了避免藥物不良反應,
美國公共市民健康研究小組提供「安全用藥原則」,做為自身或照顧親人用藥之參考。
編譯/莊宇真(《艾美的閒話健康》部落格drugandpoison.blogspot.tw)
因服用藥物所引起的不良反應(adverseevents)有時是輕微的,但也有可能導致重大傷害、住院,甚至是致命的結果。1998年,一項刊登於《JAMA》期刊的研究指出,以1994年為例,全美近220萬人因藥物引發的嚴重不良反應而住院,其中10萬人(4.5%)所面臨的狀況是致命的(註一)。根據這篇研究,有70%的不良反應都是來自病人於非住院期間用藥後產生,只是當時這篇研究並未進一步檢視這些藥物的類別。
2004年起,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消費品安全委員會(Consumer Product Safety Commission, CPSC)與食品藥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開始運行一個全國性的監控系統,對於因非住院期間用藥引發不良反應而到急診的病人進行追蹤,這個系統裡的資料,來自具有24小時急診與至少有6張急診床位的醫院,並透過分析這些資料,進一步預估全國可能的潛在人數。2016年,由美國CDC團隊進行之研究(註二),刊登於《JAMA》期刊,描述美國在2013~2014年因藥物不良反應至急診就醫之情況,分析最常上榜的藥物種類,並與2005~2006年的情況進行比較。
根據這份研究,因藥物不良反應至急診的比例,在2013~2014年為4‰,推估全美至少有120萬人有這樣的狀況(2005~2006年時約為2.6‰)。另外,以年齡層而言,以65歲以上為最常發生之族群,在2013~2014年占35%,且有逐年增加之趨勢;與2005~2006年數據相較之下,65歲以上族群的發生率從5.2‰增加至9.7‰,50~64歲族群發生率從2.5‰增加為4.3‰。最常見的不良反應類型分別是:藥物過量或藥效過強(37%)、仿單所列之不良反應(28%)、過敏反應(26%)。以2013~2014年數據而言,在所有急診的病人裡,約有4分之1會因此住院治療;若是單看65歲以上族群,收住院率則達到44%。
美國公共市民健康研究小組(Public Citizen’s Health Research Group)認為這樣的數據其實是低估了實際的狀況,主要基於以下幾個原因:
(一)這個研究不包括直接從門診收住院,或在其他非急診場所(例如診所)接受治療的病人數量。
(二)急診通常無法鑑別出所有與藥物相關的不良反應。
(三)這些數據亦不包括刻意濫用藥物的案例。
根據2016年《JAMA》的這個研究,以2013~2014年數據而言,常見於急診引發不良反應的藥物種類及症狀,主要有4大類(表一),分別是抗凝血藥物(18%)、抗生素(16%)、糖尿病藥物(13%)、與鴉片類止痛藥(7%),這4大類藥物,同樣也是10年前常見於急診室的藥物種類。另外,藥物種類與病人年齡層有關,例如在19歲以下的青少年與兒童族群,抗生素是最常見的不良反應藥物,而在65歲以上的族群裡,抗凝血藥物與糖尿病藥物則為主要的不良反應藥物(表二)。
台灣的藥物不良反應通報系統(Spontaneous Adverse Drug Reaction Reporting System)則是正式於1998年成立。以2003年為例,共2252件通報案例,其中造成永久性殘疾、危及生命與死亡有134人(6%);最常被通報的藥物種類前4名分別為:神經系統用藥(31%)、抗感染用藥(27%)、心血管用藥(13%)與抗腫瘤藥物(7%);發生率最高的年齡區間為70~80歲。整體而言,在40歲以後發生率有隨年齡遞增的趨勢(註三)。
2014年,共14102件通報案例,其中造成永久性殘疾、危及生命與死亡有562人(4%);最常被通報的藥物種類前4名分別為:抗腫瘤及免疫調節製劑(33%)、系統性抗感染用藥(20%)、神經系統用藥(12%)、肌肉骨骼系統用藥(9%)。與2003年相較之下,心血管用藥排序退後,抗腫瘤用藥之排序則大幅提前(註四)。2014~2016年位居前4名之常被通報藥物種類是相同的(註四~註六)。
若再進一步看近年來被通報的個別藥物,各種藥物大多未超過3%,與美國研究重覆出現的藥物僅一項:抗生素複方sulfamethoxazole- trimethoprim(105年,0.87%;103年0.8%)(註四~註六)。最主要原因在於,美國2016年《JAMA》這篇研究中所使用的資料,是來自專門針對非住院期間用藥所造成的不良反應,並且是由急診端進行監控;而台灣的不良反應通報系統,則主要來自藥師的主動通報,加上部分藥廠與專業醫事人員之通報資料,兩者資料來源與前提皆是不同的。因此,以台灣2014~2016年的通報系統資料而言,屬於非住院期間可能由病人自行在家服用、以及常見上榜的「懷疑藥品」有如:止痛藥類(diclofenac、ketorolac、ibuprofen、acetylsalicyclic acid)、抗生素類(levofloxacin、vancomycin、cefazolin)、胃食道逆流類(metoclopramide)(註四~註六)。
但如同美國公共市民健康研究小組之推論,在台灣,來自通報系統的資料,也很可能是遠低於實際數量的,主要考量為:
(一)最主要的通報來源為藥師,但藥師並非一般病人最常進行溝通的醫事人員。
(二)最常與病人溝通的醫事人員,不一定能鑑別出藥物不良反應。
(三)第二大的通報來源為廠商,這部分僅限目前正在進行研發或研究中的藥物。
如何安全用藥?
為降低因使用處方藥物造成之嚴重不良反應,以下由美國公共市民健康研究小組提供的「安全用藥原則」,提供自身或照顧親人用藥之參考(註七):
(一)首先找一位可信賴的,或是長期為自己與親人看診之醫師,做為家庭醫師(最好是離家近、交通方便,看診掛號也便利的醫療場所)。
(二)然後找一個機會,將自己或親人所有的用藥現況(處方箋或藥袋)帶去跟家庭醫師討論,了解自己目前使用的每一種藥物,整理出一張自己的「用藥紀錄表(註)」。
(三)確保每一項治療都是「必要」的。
(四)如果這個藥物是拿來治療仿單有記載的適應症(例如:用高血壓藥物治療高血壓),尤其是對於年長者,起始劑量最好稍微低於一般成年人的建議劑量,會是比較安全的。
(五)若有增加一種藥物的需要,儘可能與醫師討論是否能減少現有的一種藥物。
(六)面對「停藥」的態度,要跟「開始用藥」有一樣謹慎的態度。
(七)好好了解自己服藥後的反應,記錄下所有可能的藥物不良反應。
(八)服藥後所出現的所有症狀,都應先假設是藥物引起的。
(九)離開診間或藥局之前,確保自己或親人真正了解該如何服用今天領到的藥物(問問自己或親人,能夠具體回答得出來才表示了解)。
(十)完成治療後,應將剩餘的藥品適當丟棄(例如有些醫院藥局有提供回收舊藥),避免自己留下來使用,或轉送給其他人。
(十一)請家庭醫師協助整合自己或親人目前使用的藥物與照護方案。
註:用藥紀錄表包含下列項目(註八):
(一)家庭醫師姓名及連絡方式(緊急時可連繫的)。
(二)藥品名稱、成分。
(三)開藥期間。
(四)為何開這個藥?
(五)每次使用的劑量是?
(六)一天服藥幾次?
(七)服藥時間為何?(如三餐飯後、午餐前等)
(八)多久要吃一次藥?(如每天、每週、每月)
(九)可能的副作用有?
(十)可能會和這個藥產生交互作用的藥物與食物,治療期間的營養建議。
(十一)個人實際的服藥狀況為何?
(十二)開始服藥後出現的問題或症狀(並記錄出現的日期)。
(十三)這個藥有效嗎?
參考資料:
註一:Lazarou J, et al. (1998). Incidence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inhospitalized patients: a meta-analysisof prospective studies. JAMA,279(15), 1200-5.
註二:Shehab N, et al. (2016). USEmergency Department Visits forOutpatient Adverse Drug Events,2013-2014. JAMA,316(20), 2115-25.
註三:梁容禎、高純琇(2004)。〈92 年度國內上市後藥物之ADR通報案例分析〉。《藥物安全簡訊》,5,4-7。
註四:王靖寰、趙必暉、陳文雯(2017)。〈105 年度上市後藥品不良反應通報案例分析〉。《藥物安全簡訊》,57,19-26。
註五:趙必暉、黃妤婕、陳文雯(2016)。〈104 年度上市後藥品不良反應通報案例分析〉。《藥物安全簡訊》,53,10-18。
註六:趙必暉、黃薇伊、柯韋名、陳文雯、蔡翠敏(2015)。〈103年度上市後藥品不良反應通報案例分析〉。《藥物安全簡訊》,49,8-16。
註七:Worst Pills, Best Pills (2015,March). Ten Rules for Safer DrugUse. Retrieved from http://www.worstpills.org/public/page.cfm?op_id=48
註八:Worst Pills, Best Pills DrugWorksheet for Patients, Family,Doctor and Pharmacist. Retrievedfrom http://www.worstpills.org/public/drugsheet.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