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打造熟齡第三人生,生活再加分!

書畫著新裝 筆墨獲新生 文林堂手工裱褙典藏工藝

所謂:「三分畫、七分裱」,許多書畫收藏皆是藉由裱褙得以延續傳世,

然因裱褙工序繁複、耗費時日,且因藝術市場面臨嚴峻挑戰,

已經鮮少有人從事這一個行業;但是位在新竹市的「文林堂」仍然堅持依循近百年的古早裱褙技術,

讓書畫藝術作品得以流傳久遠,文明重生。

文/晏子萍 攝影/謝郁琪

新竹市除了有高科技的晶圓與光電產業,也一直保有古老與優雅元素,大街小巷處處充滿驚喜,每一樣東西似乎都有典故與歷史,層次豐富寬廣。在新竹的中央路,過往曾經是美術用品最為集中的地段,裝裱店更是櫛比鱗次,時至今日,雖然許多產業沒落,或是以機器取代人工,但是「文林堂」的負責人林麗生仍堅持以純手工的古老方式,從事字畫裱褙,並且時常在臉書上以字畫會友,更不藏私地將裱褙工法與修復古字畫的觀念和大家分享,希望百年工藝,能夠繼續傳承下去。

人靠衣裝 書畫仗裱褙

「我的舅公在新竹做生意,所以我父親於民國34年來台依親,因為他年輕時在大陸福州市的裱褙店做過學徒,因緣際會之下就開了『文林堂』,不僅從事字畫裱褙,也兼做古董字畫買賣的生意。」林麗生表示,家中有2男3女,雖然小時候因為家庭環境使然,人人都必須幫忙家計,但是成長之後,只有他繼承父業,他笑說:「一方面因為我是長子,讀書成績又不夠好,再方面是因為我有興趣,喜歡考據古董字畫,聽聞各種典故傳說,也就慢慢奠定了基礎。」林麗生自小就跟在父親身邊,耳濡目染之下,不但習得一身裱褙字畫的好功夫,更培養了鑑賞古董字畫的好眼力。

究竟什麼是「裱褙」,又為何需要「裱褙」呢?簡單地說,中國書畫大多畫在宣紙或絹布上,易破損且不耐長久保存,所以一幅完整的書畫,為了要更為美觀、便於收藏、延續傳世,因此就像人要穿衣服一樣,也就是用紙或布做為襯底,將書畫黏糊起來,以便於展示或是收藏。以書畫向外,稱之為「裱」,做襯底的托背,就稱之為「褙」。因為裱褙的工序極為繁複,就考驗了裝裱師傅的手藝,好的裱褙可以增添書畫的價值,所以裱褙是一門技術,也是一門藝術,無怪乎古人要說:「佛要金裝,人要衣裝,字要裱裝。」

RELATED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