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懂家庭醫師在做什麼 人人在地安老到終老
近年來,政府單位不斷大力宣導「每位民眾都該有一位家庭醫師」,
無非是希望透過「家庭醫師制度」的落實,導正民眾一有病痛就往醫學中心跑的習慣,
進而將醫療資源留給真正需要的重症病人,以減少醫療資源的浪費,
如此一來,台灣健保也才有可能永續發展。
文/謝佩珊
張爺爺、張奶奶是老老照顧的典型例子。他們的孩子因工作的關係居住在外地,所以平日家裡只有兩老相依作伴、彼此照料。張爺爺是多重慢性病病人,患有高血壓及糖尿病。夫妻兩人都固定在住家附近的一家診所看病拿藥、做身體檢查,而診所的家庭醫師也與他們相識多年,時常主動關心長輩的日常生活。
某天,張爺爺午睡到一半,突然覺得胸悶不舒服,一旁的張奶奶趕緊撥打24小時家醫專線,診所醫師立即到家中為張爺爺診療、馬上安排轉診到醫院。經過住院觀察與治療後,張爺爺又回復正常的生活,現在只要定時到診所進行追蹤檢查即可。這就是政府單位推行多年的「家庭醫師整合性照護計畫」(簡稱家醫計畫),簡單來說即是:以社區中的家庭醫師為主,整合診所及鄰近醫院所共同組成的社區醫療群。這不僅能讓民眾在住家附近就能找到最好的醫療資源,而一旦有突發狀況也能立即診斷、及時救治。
但據醫改會在2017年針對全國民眾對「社區醫療群」認知所做的調查,卻有高達9成的人不清楚這個計畫。民眾若不了解基層醫療的功用,當然就不知如何去運用,而這也是造成今天醫學中心壅塞、分級醫療無法徹底執行的元兇。在本次專題我們將透過「家庭醫師的7個問題」及台北仁濟院附設醫院院長李龍騰、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祕書長李汝禮、凱程診所院長張凱傑,及新北市金山區衛生所主任潘恆嘉這4位醫師的實務經驗及觀點,來帶領大家一起來了解為什麼家庭醫師是每個人都需要的醫師朋友。
Q1:家庭醫學專科與家庭醫師的關係是什麼?
基本上來說,所有科別的醫師都能做為家庭醫師,也都能從事基層醫療的工作,只要這位醫師的醫術沒有問題、修習過家庭醫學相關核心知識與訓練,而民眾也信任這位醫師的醫術,願意把全家大小的疾病與健康問題交付給他,都可以被稱為是這個家庭的家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