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打造熟齡第三人生,生活再加分!

從黑暗中重生 失智者與病共舞

您相信有人在73歲時確診失智,卻仍在91歲高齡以「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大林站創站站長之生命敘說」為題目,在107年6月完成碩士論文,取得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哲學與生命教育碩士學嗎?這不是假新聞,而是貨真價實居住在嘉義大林的林添發先生的真實故事。

劉仁海今年71歲,被確診失智至今已有5年;劉仁海坦言,因為自己曾經中風過,早有意識到自己是失智高風險,因此發現自己真的失智後,心情上也沒有很大的起伏。他選擇積極面對,參加耕莘醫院開辦的輕度失智者生活型態再設計課程,持續投入公益,更沒有放棄自己最愛的旅遊,至今已遊歷近40個國家。

白婉芝今年70歲,確診失智2年,是個退休小學老師。因為照顧失智母親多年,在2年多前,她發現自己好像有一點不一樣了;念書時可是每次都考第一名,看書過目不忘,怎麼開始變得忘東忘西,原本對數字很有概念的她,居然越來越不會算數、左右不分……

這3位都曾經歷在知道自己失智後的黑暗期,不知所措;但很快的他們找到生活目標,願意肯定自己,積極面對失智,與失智共舞。在家人、朋友、社福團體、醫護人員等各方協助下,走出新人生。

不管是已經失智17年、5年,還是2年,在今天他們仍保有自主的生活,積極參與社會;也願意親自現身說法,只要願意面對它、接受它,及早接受治療,讓社會大眾了解失智不可怕。

有學者比喻,失智就像是漏水的屋頂,不會只有一個洞,而是有很多的小洞,所以不是只防堵一個洞就可以不再漏水。同樣的,失智治療也不可能只依賴藥物,需要多元的治療,不管是藥物、非藥物多管齊下。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職能治療系副教授毛慧芬便指出,失智者還是可以做很多事,只要可以把事情安排好。根據國外發表的研究顯示,中年時期開始保有良好的生活型態,罹患失智的機率也會降低。毛慧芬指出,所謂良好的生活型態包括:運動、飲食(如地中海飲食)、動腦活動及維持良好的人際互動,缺一不可。

這種良好的生活型態,其實正是以上3位現身說法失智者在確診之後積極採用的方式。在台灣進入高齡社會,及面對即將到來的超高齡社會,失智者人數逐年攀升情況下,每個人都有可能被失智上身。藉由林添發劉仁海白婉芝的故事,或許可以提供給大眾一個不一樣的角度來思考。

RELATED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