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打造熟齡第三人生,生活再加分!

生前契約花樣多 環保葬逐年增

葬儀反映的是社會風俗,及個人的信仰與價值觀。近年來,隨著生活現代化和少子化的趨勢,國人對葬儀的觀念也悄悄地改變,從土葬、進塔到環保葬,自己的人生句點,終究還是有賴自己預先決定……

陳珮真

若要完美告別人生,關於自己或親人的告別方式,也應該預先思考。生活評論家吉澤久子就提醒,「年過五十的人,必須擔負為父母送終的責任。即使不方便當面詢問父母親的意思,也可以在平常不露痕跡地掌握他們對自己的死亡和葬禮的想法。依他們的想法處理後事,也是在盡孝道。」此外,她也認為:「為人生的最後劃下句點的儀式,倘若能照自己的方式舉行,可以說是最幸福的事了。為了自己,也為了留下來的人,最好能事先將自己對於葬禮的要求,告訴家人,例如要以什麼樣的方式舉行、希望在誰的護送下走完最後一程、遺照要用哪一張照片、想把什麼東西放進棺材等。」

葬儀反映生死觀 預囑可免後人紛爭

其實,葬禮除了顯示出一個人的宗教思想和人生哲學,也和當事人所處時空的風俗民情有關,沒有絕對的標準可言。比方,喜愛旅遊的教育專家游乾桂就談到,以他去過的西藏、峇里島來說,「西藏人是天葬,會把屍體剁成屍塊然後給飛鷹吃,他們認為老鷹一吃完,來生就到了,可見他們對生死這件事情是了然的,這是教育。至於峇里島,我那次去的時候剛好也碰到葬禮,導遊就提醒我們仔細看,參加葬禮的人是笑的,他們會覺得往生者已經脫離苦海,要去輪迴轉世了……」可見從葬儀中,反映出的是個人及群體的價值觀。

無論是傳統的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甚至一貫道等,坊間都有相對應的宗教儀軌,而且對整套流程也很嫻熟。而且若本身有宗教信仰者,有時生前所參加的宗教團體,可能有共修團或互助組織,可提供協助。

老一輩經常不願多談身後事,以致突然亡故後,子女們在傷痛之餘,可能還得揣測父母心意,臨時準備各種儀式,甚至親族之間意見紛紜,反而增加誤會。

RELATED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