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打造熟齡第三人生,生活再加分!

【醫藥新知】益生菌製品有無療效?

益生菌在人體運作上扮演重要的角色,相關產品在美國每年約有350億產值,

但目前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並未核准將益生菌產品用於醫療用途,

如果希望培養體內好菌,建議從均衡飲食著手,提供腸道內的微生物豐富的營養來源。

編譯/莊宇真(《艾美的閒話健康》部落格drugandpoison.blogspot.tw

人體有許多共生的微生物,廣泛分布在腸道、口腔、鼻腔等部位,在成年人身上的微生物總重量能達到約1磅(450公克)之多,這些微生物對於人體健康影響深遠,包括營養吸收過程、抵抗外來病源,甚至參與體內免疫調節機制。因此,隨著科學對人體內微生物重要性的了解,產業界也開始嘗試將這些微生物,應用在治療與健康產品中。以美國為例,益生菌相關產品每年約有350億美元(超過1兆台幣)的產值,且預估還會持續增加。

不過,雖然這些天然存在體內的微生物,確實對人體健康扮演重要角色,但至今為止,仍然沒有任何一項益生菌產品經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用於醫療用途。主要原因在於尚未有足夠的、高水準的科學研究證據,可以支持這樣的說法——也就是透過「直接吃」這些益生菌製品,可以達到治療或預防疾病的效果。

以下將說明幾個益生菌應用於治療的假說,如果您選購益生菌產品是為了達到這些目標,那很可能無法達到您預期的目標。

對於接受抗生素治療,或接受照射腹腔與骨盆腔部位的放射治療的病人,因為腸道微生物平衡被破壞,發生感染性腹瀉的風險增加,因此,不少研究嘗試透過給病人口服益生菌製品來改善腹瀉症狀,也可以看到許多主張有效的研究結果,其中不乏大型的整合分析研究。不過,若仔細一一探究,這些研究提供的證據都十分有限,主要在於這些研究大多是小樣本的研究,且彼此差異大,硬是將這些研究合併在一起進行統合分析,做出的結果恐怕會有偏差(bias)的問題(註一)。

2013年,一項刊登在知名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的隨機雙盲試驗,針對共2941名、以接受一種以上抗生素治療的65歲以上病人進行研究,隨機給予含有6×1010的2種益生菌——乳酸桿菌屬(Lactobacilli)與雙歧桿菌屬(或稱比菲德氏菌屬,Bifidobacteria)或是安慰劑,每天1次、連續21天。研究結果發現,無論是在抗生素相關的腹瀉(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oea)或是由困難梭狀芽孢桿菌(Clostridium difficile)引起的腹瀉比例,在兩組病人之間皆無顯著差異(p=0.71/p=0.35)(註二)。

胃部感染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pylori),是引發反覆胃潰瘍的原因之一,這樣的病人通常會同時接受抗生素與胃酸抑制藥物,以殺死幽門螺旋桿菌並減緩胃部不適。然而,抗生素會破壞腸道的微生物平衡,胃酸抑制藥物也會暫時讓人體失去設置在胃的酸性屏障,這也大幅提高病人因外來感染而引發腹瀉的機率。因此也有不少研究嘗試以益生菌製劑促進幽門螺旋桿菌治療,避免相關副作用如腹瀉、噁心嘔吐等。不過與上述相同的是,研究結果皆不夠具有決定性。

大腸激躁症又稱腸躁症,病人會受反覆的腹部絞痛、腹瀉與便祕等症狀困擾,通常會隨壓力增加而症狀加劇。有些研究宣稱益生菌製品有助於改善腸躁症,但多數研究都因有各種偏差(bias)的問題,例如部分是由益生菌產業贊助的,部分研究則未能明確描述實驗裡所使用的菌株種類與劑量。

其他腸胃相關症狀包括: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潰瘍性大腸炎(Ulcerative colitis),雖然在這些病人的腸道確實有微生物多樣性不足的問題,但給予益生菌製品的治療也沒有顯著的益處。至於其他非腸胃道的疾病,例如益生菌在糖尿病、肥胖、過敏與呼吸道感染的相關助益,相關研究證據則更少了。

因此,以醫療研究中的證據而言,目前還處於方興未艾的階段,沒有足夠的實證資料支持將益生菌製品使用在任何症狀的治療上。

我該怎麼做?

這些與人體共生的微生物,從出生開始隨著生命運行而不斷進化與繁衍著,在不同人身體中會有不同的樣貌。而這些微生物的樣貌隨著個人的行為而改變,例如不良的飲食習慣很可能會對正常菌叢造成負面影響,先前有研究指出,大量攝取代糖雖然減低熱量,但反而會影響腸道內的細菌分布(註三)。

縱使這些天然存在的微生物對健康非常重要,但以目前的科學證據而言,「直接服用」含有益生菌的產品是無法產生相同效果的。此外,一般市面上販售的益生菌產品,實際上的內容物很可能與標示上宣稱的有落差。一項2015年刊登於《Pediatric Research》期刊的研究發現,在研究者測試的16款益生菌產品中,僅有一項在標示和內容物是相符合的(註四)。

基於現有的證據,若希望擁有健康的正常菌叢,可從以下3點著手:

(一)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減少精緻飲食(白米、白吐司、白砂糖等),並從蔬果、全麥等飲食中攝取足夠的纖維,提供腸道內的微生物豐富的營養來源。

(二)應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對於一般常見的感冒症狀,通常在充分休息與搭配症狀控制藥物(如解熱止痛、止咳等)後即可改善,抗生素不是必要的,但應注意許多診所還是有給予預防性抗生素的習慣。

(三)當有胃食道逆流困擾時,應優先採取非藥物的處理方法。胃食道逆流的藥物通常是以抑制胃酸為治療策略,但胃酸對於阻擋外來細菌進入腸道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當失去胃酸的屏障,某些原本無法進入腸道的致病菌,例如困難梭狀芽孢桿菌很可能就有機會趁虛而入。詳細內容請參考《熟年誌》2018年10月號文章(註五)。

不要自行以益生菌製劑取代原有醫師開立的處方藥物,若希望在現有治療策略中加上益生菌,建議先與您的主治醫師討論。

參考資料:

註一:Medscape (2014, Sep. 10). Probiotics: Help or Harm in 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

註二:Allen SJ, et al. (2013). Lac-tobacilli and bifidobacteria in the prevention of 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oea and Clostridium diffi-cile diarrhoea in older inpatients (PLACIDE):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multicen-tre trial. Lancet, 382(9900):1249- 57.

註三:〈「好」甜?關於人工甜味劑的新研究〉,《健康知心》(2014年9月19日)。

註四:Lewis ZT, et al. (2015). Validating bifidobacterial species and subspecies identity in commer-cial probiotic products. Pediatr Res, 79(3):445-52.

註五:莊宇真(2018)。〈胃酸抑制藥物 增加困難梭狀芽孢桿菌感染風險〉。《熟年誌》2018.10; 79: 54-57。

RELATED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