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期失智與安寧緩和醫療
高雄醫學大學醫師陳炳仁分析健保資料庫發現,台灣失智患者生命最後1年,接受管灌餵食、氣管內管插管、呼吸器治療、心肺復甦術急救及洗腎之比率遠高於歐美先進國家,尤其是氣管內管插管、呼吸器治療、心肺復甦術急救風險是癌症病人的4倍以上。這些治療幾乎集中在過世前1個月,在接受急救與維生處置後,失智患者並沒有因此順利存活,反而是在生命終點受盡折磨。
雖然台灣健保從2009年開始將失智者納入安寧療護服務對象,但至2013年底為止接受安寧療護的失智者僅佔總人數的1.64%,其中很多人是因為同時罹患癌症才會接受安寧療護。這代表著國人與醫療體系中,對比癌症較不能接受失智症是個會導致生命末期的重大疾病,因此傾向積極救治。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醫學院教授Julian Hughes表示,失智症晚期與癌末患者有許多相同之處,例如使用許多維生醫療與急救處置,但對患者已沒有幫助。他強調失智症安寧照護應採取以人為本的照護模式,依據世界衛生組織對安寧緩和醫療的定義:對罹患威脅生命之重大疾病之病患進行積極且全面的照顧,包括疼痛控制及其他症狀緩解,滿足生理、心理、社會、靈性需求。
近年來,民眾已逐漸能接受癌末病人不進行過度的維生治療,轉而能接受以舒適為目標的安寧緩和療護。失智症同樣是威脅生命、導致死亡的重大疾病,民眾與醫療人員都還沒有充足的認知,及時採取安寧緩和療護來照顧失智患者。陳炳仁建議,台灣應提升社會大眾與醫療人員對失智症晚期真實樣貌的理解,從而改變對於人工營養與水分、抗生素治療、症狀控制等面向的認知。另外,目前健保失智安寧療護的收案條件並不適合失智患者,跨領域的專家皆認同應該需要修改健保的失智安寧收案條件,這是健保署應立即著手研議的事項,未來才能夠讓家屬與臨床人員有更清楚的標準依循,增加服務提供的對象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