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興齋傳承百年糊紙工藝
我們一般所說的紙紮業就是糊紙工藝,大家可能比較熟悉這項傳統工藝中的「白事」;
但是您可知道,在台灣無論是廟宇建醮、廟會的龍頭獅頭或是喜慶用的花燈剪紙,
都與糊紙工藝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時至今日,這項古老的手藝慢慢式微,
碩果僅存的老店屈指可數,百年傳承的「茂興齋」仍在堅守著褪色的記憶。
文/晏子萍 攝影/賴麗秋
糊紙老店「茂興齋」位於台北市延平北路四段的巷弄中,到訪當天,第3代的張秋山與兒子張忠信親切地招呼我們。張秋山因為年紀逐漸老邁,主要負責與上門客戶討論需求;張忠信則靜靜地在一旁綁紮竹子做靈厝的骨架,一邊接受我們的訪談。父子倆人守著這間店,也守著台灣百年來糊紙工藝在民俗文化中反映的精神意涵。
牽繫人間神明與鬼魅 紙紮工藝服務紅事白事
在台灣喪禮文化中,紙紮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因為在喪禮儀式結束後,紙紮的靈厝或生活所需物件,大至家電用品,小至隨身配件,就會在熊熊烈火中,燒給已在另一個世界的親人,因此大多數人都認為紙紮應該是「生人勿近」。殊不知寺廟醮典、普渡法會或是生活節慶中,也大量使用了糊紙工藝品,例如四大金剛、水燈頭、王船或是六獸、花燈剪紙等,糊紙工藝的運用,在傳統的「紅事」與「白事」中處處可見。
張秋山告訴我們,醒獅團的獅頭也是由糊紙業來做,「獅頭要先用黏土做底,塑形之後,再用布與紙一層層交互堆疊上去,然後逐一彩繪,最後塗上亮光漆,再加上鬃毛及裝飾物品即告完成。獅頭的下巴尤其要做得緊實,獅嘴在張合之間才有氣勢,也因為工序繁複,手工價格也偏高,因此需求日漸減少,現在很多都被矽利康(silicone)取代。茂興齋從張秋山的祖父時代,就承做大龍峒醒獅團的獅頭,這些獅頭原本是有耳朵的,但是往往一經碰撞就會殘缺,如此對神明是大不敬,所以後來的獅頭就不再做耳朵,經他說明,我們才終於了解這些典故始末。
敬天地祭鬼神 日治時期靈厝比樓仔厝還貴
張秋山說:「我的祖父張根乞14歲就在糊紙店當學徒,18歲出師後即自立門戶,在大稻埕開了茂興齋。他是個很勤奮的人,所以到處接工作,每天不辭辛勞、席不暇暖,也因為手藝很好,在地方上頗具聲望。」那個時候的張根乞已經是擔任「抓高尺」的職位,所謂「抓高尺」也可以說是現代接案發包的總設計師,做到抓高尺可不簡單,因為必須每一種手藝都要精通,才可以鎮得住底下的人。而糊紙的手藝包含了紮、綁、糊、剪、繪、雕、折等技巧,可見得糊紙這個行當,沒有真功夫是做不來的,而且不同的糊紙匠師,會因為自己獨特的「手路」,而形成不同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