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與哀愁並存的浪漫 布拉姆斯的六重奏
追求完美的布拉姆斯,將從戀情中感受到的苦澀與甜美,
化成創作的養分,譜寫出一首首膾炙人口的樂曲。
人生經驗豐富的聽眾,可能從中憶起不完美卻浪漫的過去,令人無限著迷。
文/李明蒨
與一群熟齡朋友交流音樂時,其中有位如被音樂點綴魔法的朋友說,聽音樂「好浪漫」,聽過音樂,再一起喝咖啡,閒情間也增添優雅。正當她沉醉在此刻音樂的瑰麗時,同行友人一句:「快當阿嬤的人,還講什麼浪漫,那是年輕人專屬!」引來一陣「幾歲的人才允許享受浪漫」話題。
浪漫有年齡限制嗎?至少在音樂世界,不管是作曲家、演奏家,無不浪漫一生。他們的人生因浪漫性格而豐富,轉化成源源不絕的創作力。浪漫心、體驗愛,戀愛或失戀時,通常是最佳創作時機,投入音符宣洩情緒、尋求撫慰,內心渴望寄託而沸騰,形成動人的樂章。布拉姆斯的《第一號弦樂六重奏》,即是一首容易讓人起浪漫心的音樂。
天分高 自我要求嚴
提到布拉姆斯,世人總是聯想到貝多芬。貝多芬卒於一八二七年,布拉姆斯生於一八三三年,從年代來看無實際交集,除了同是德國人外,這份連動其實來自當時大家對布拉姆斯的期待。
從小即展現過人天分的布拉姆斯,對自己的要求極為嚴苛。十一歲演奏過自己即興創作的鋼琴奏鳴曲,隨後卻丟棄樂譜。二十歲左右已累積豐厚創作量,但自認都是上不了檯面之作,而幾乎將其全數撕毀,可見他自我批判的嚴苛程度。布拉姆斯固然天生帶有完美主義,但貝多芬的偉大,似乎是他創作壓力的來源。被與人相比較,本來就是一條艱辛的路,他的《第一號交響曲》因此到四十歲才出爐,寫《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也是焦慮到難產,貝多芬強大的影子驅逐掉他的創作樂趣。儘管如此,他仍寫出不少深情浪漫傑作,例如《第一號弦樂六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