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護傷口「4撇步」
在辦公室拿影印紙時不慎被紙割出一道血痕、煮菜時一不小心就被刀子切傷手指頭、走路時意外被尖銳的物品劃傷見血、上下樓梯稍微不留神就摔得皮開肉綻,日常生活中有許多可能會不慎受傷的小意外,當身上出現傷口,必須用到酒精、優碘、雙氧水等消毒液沖洗時,可能會因缺乏無菌處理,或刺激性太強,不利於傷口癒合。
此外,對於糖尿病患者、洗腎患者等慢性病患者,或長期臥床的患者而言,可能會出現多年無法癒合的褥瘡、足部潰瘍等慢性傷口,如果病患身上出現傷口,卻沒有獲得良好的照護,不僅會延遲傷口癒合,甚至會增加感染的機率。至於該如何及時保護傷口,避免受外界環境刺激,又可促進癒合並降低感染機率呢?此時傷口敷料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食品藥物管理署(以下簡稱食藥署)特地彙整出傷口照護「沖、擦、敷、看」4撇步,供民眾參考。
(一)沖:受傷時首要步驟應使用無菌的生理食鹽水沖洗。
(二)擦:沖洗後將多餘的水分擦去,此階段是傷口照護最重要的步驟,處理好才能避免細菌感染與傷口潰爛。
(三)敷:擦掉傷口上的多餘水分後,要用敷料保護傷口,過去常選用紗布作為敷料,但紗布屬於乾性敷料,會讓傷口過於乾燥,且容易沾黏傷口組織,導致更換敷料時容易再次破壞傷口,增加細菌感染的風險,因此建議選用像人工皮的親水性敷料,其密閉性可避免細菌感染,而親水性的特質,也能讓傷口保持一定程度的濕潤。
(四)看:使用敷料之後,應定期觀察傷口的情況,觀看親水性敷料上所吸收傷口組織液的飽和程度,決定是否需更換敷料,讓傷口快速復原。
食藥署提醒,照護傷口使用的沖洗用生理食鹽水、親水性敷料及紗布等皆為醫療器材,選購時要記得至有販賣業藥商許可執照之店家,購買前先看清楚,是否有標示衛生福利部核發的「醫療器材許可證字號」,確保購買到合法醫療器材,在使用醫療器材之前,也要詳細閱讀產品說明書,遵照正確使用方式及注意事項,才能發揮醫療器材的功效喔。
如需查詢藥物許可證產品相關資料,可至食藥署網站之藥物許可證資料庫查詢(連結:食藥署網站首頁http://www.fda.gov.tw >業務專區>醫療器材>資料查詢>醫療器材許可證資料庫>西藥、醫療器材、含藥化粧品許可證查詢)。
如發現品質不良之醫療器材,或因使用醫療器材引起嚴重之不良反應時,請立即撥打藥物不良反應通報專線02-2396-0100,網站:http://qms.fda.gov.tw/。
資料提供/食藥署藥物食品安全週報56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