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打造熟齡第三人生,生活再加分!

從現代觀點談慎終追遠

當我們還年輕的時候,通常是不會考慮慎終追遠的問題。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一類的問題離我們太過遙遠。可是,隨著時光的消逝,慢慢地當我們的生命開始進入熟年的階段,這時我們就會開始思考慎終追遠的問題。上述轉變的出現,主要在於生命重心的移轉。對我們而言,熟年的生命讓我們不得不面對死亡的問題。不僅如此,我們還會想到死後的際遇,如何讓生命有一個新的延續?不要讓自己的生命成為沒頭沒尾的片段。

那麼,我們要如何慎終追遠呢?按照傳統的做法,當人在遭遇死亡的問題時,我們會要求壽終正寢的善終結果。在死亡發生之後,我們會要求我們的後代能夠好好幫我們辦喪事,在辦理完畢之後能夠在家中祭祀我們。一個人一生如果可以滿足這樣的要求,那麼這個人這一生就算沒有什麼遺憾了。也就是說,在慎終追遠的問題上他完全滿足了傳統的要求。

可是,現在時代變了。如果我們還像過去那樣要求自己,那麼在慎終追遠問題的解決上就會出現很大的困擾。因為,對於在家中壽終正寢的善終要求我們是很難達到了。現在,我們在臨終時常常是在醫院臨終。不僅如此,在臨終時希望自然死亡,也常常會遭受急救的干擾,以至於在死亡時死得非常痛苦。面對這種死亡處境的轉變,我們要怎麼對待臨終才能獲得善終?

首先,我們要知道過去的人對於死亡是抱持逃避的態度。所以,當他們在面對時是不得已才面對的。雖然如此,幸好社會有一套面對的方法。一個人只要按照傳統禮俗的規定去面對,那麼他就可以獲得在家中壽終正寢的善終。但是,現代人就不一樣,他既沒有傳統禮俗可以依循,也不知依循的標準為何?因此,在面對死亡時就必須採取自覺的方法,把慎終的問題看成是一個必須慎重面對的問題。也就是說,對死亡的自覺面對是現代人必須有的生死態度。

其次,過去之所以這麼強調自然死亡的重要性,主要在於過去的人對於死亡是沒有介入的能力。因此,他們除了接受死亡的自然性就不能再有其他的作為。可是,現代人不一樣,在面對死亡時可以透過急救的作為介入死亡。問題是,這樣的介入有沒有限度?如果我們沒有考慮清楚,那麼想要善終就會變得很困難。所以,在面對臨終問題時是否需要接受急救的摧殘其實是需要考慮的。

再來,過去認為死在家中才有善終的可能,因此對於沒有死在家中的情況都看成不是善終。可是,現代人想要死在家中的機率非常的低,大多在醫院臨終,那麼他們是否都沒有善終的可能?如果從表面來看,情況確實如此。不過,只要轉從善終的實質面來看,現代人其實還是可以善終的,關鍵就在善終的內涵不在家中而在傳家任務的達成與否。既然如此,只要完成傳家任務即可,至於死在那裡就不是那麼重要。

最後,如果我們不選擇傳統的善終標準,那麼是否還有其他標準可以選擇?關於這一個問題,我們可以依據自己的需求設定新的標準。只是在設定時要特別注意:這樣的設定是否足以讓自己心安?如果可以,這樣的設定就沒有問題。如果不可以,這樣的設定就有問題。例如只在意自己的心願是否已了,至於傳家的需求就不在考慮之列。一旦心願已了,那就代表善終的達成。否則心願未了,就失去善終的可能。

上述所說的慎終不只是慎終,還要追遠。如果慎終只是慎終,和追遠無關,那麼這樣的慎終也就不完整。所以,如何利用喪禮的舉行來落實追遠其實是很重要的事情。過去,傳統禮俗認為這樣的連結是很自然的,不需要特別強調。但在時代的變遷下,家中不再供奉祖先牌位,追遠的精神逐漸淡薄。為了重新喚醒追遠的精神,我們必須在喪禮中讓我們的孩子覺得傳承我們是一種光榮。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需要利用告別式的設計凸顯我們這一生的價值。如此一來,孩子才會覺得傳承我們是有意義的。不僅如此,透過這種追遠的方式,我們的孩子不只見證了我們生命的價值,也會在見證之中產生仿效之心,讓我們的生命在他們的生命之中產生正面的影響力,形成生生不息的生命傳承之流。

展雲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台北市中山區建國北路三段98號6樓 電話:(02)2182-2939

園區地址:新北市金山區五湖里南勢湖74-9號  客服專線:0800-015-788

公司網址:www.chan-yun.com


作者簡介

尉遲淦(Ywi Chi Kan)

學歷:輔仁大學哲學博士

現職:仁德醫護管理專科學校生命關懷事業科副教授、中華殯葬教育學會監事長、展雲事業股份有限公司顧問

專長:生死學、臨終關懷、安寧療護、殯葬禮俗、殯葬倫理、殯葬生死學、殯葬教育、殯葬管理、悲傷輔導、生命教育、生命倫理學。

上一篇:【

RELATED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