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編藝術從傳統走向國際
在塑膠製品尚未普及的年代,民間隨處都能看見各種用竹子編織而成的生活器具,
如今,很多日用的竹製品雖然沒落,但透過嶄新的設計和藝術洗禮,竹子也能煥發新生命,
且看透過工藝家的巧手編織,充滿古早味的竹製品如何躍上國際舞台,重獲新生。
文/陳珮珊 攝影/劉威震
走進竹編工作坊,只見很多中年學員們專心編織,有人圍繞著竹編工藝師邱錦緞問問題,有人正朝著削好的竹枝噴水,邊壓邊讓它定型,教室中飄散著一絲竹子的清香……這才發現,竹子其實是一種古老而優雅的材質,無怪乎蘇東坡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
從竹器到竹編藝術 竹子讓她找到人生動力
台灣由於地處亞熱帶,很適合竹子的生長,從北到南,都可見到各種不同種類的竹林。早年常民的生活也和竹子密不可分,從竹筍、竹葉到竹掃帚、竹筷等,隨處可見,而且竹子的生長迅速,栽種容易,在塑膠製品尚未盛行前,舉凡居家器皿、農穫漁具上,都可見到各式各樣的竹編品如竹椅、竹籃、竹簍、竹蓆等。
「其實我一開始也是陰錯陽差去參加竹藝編織班,沒想到後來就一頭栽進去了。」穿著一襲白色滾邊唐裝的邱錦緞,散發出溫婉氣息,說話不疾不徐,帶著竹子般的淡定姿態。
「作品完成時,我總會開心好久,連睡覺都會笑;看到學生創作有成就,技藝得以傳承,對我來說都深具意義。」出生在溪頭的她,從小就常在竹林裡採竹筍、撿竹枝甚至玩耍,後來卻是看到同學的竹編作品後,才深受震撼,對竹子有了另一種感覺,「它和我記憶中的竹子完全不同,普通竹子砍了、燒了就沒了,但做成工藝品、上漆後,就成為美麗的藝術品,可以長久流傳下去……」
自從被大量生產的塑膠品取代後,竹製品悄悄沒落下去,沒想到卻在藝術的領域找到新生命。以邱錦緞和竹編藝術的邂逅來說,她自從進入農委會主辦的竹藝編織班習藝之後,便愛上這種特殊的材質,五年內向多位老師習得不同技術,奠定基本功。結訓後,又擔任竹編國寶大師黃塗山先生的助教,近身學習,提升創作和技藝上的細緻度,同時她也學會漆藝、染色等技能,為竹編藝術加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