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嚐山藥正是時節─變身窮人補品和熟女化妝品
文/黃醒醒;照片提供/臺北市士林農會李窈台
夏末秋初,穿過陽明山的山徑,一排排恰似綠色隧道的栽植棚架映入眼簾,層疊的心臟型葉片迎著陽光煞是好看。啃著山藥小饅頭,記憶不覺湧上心頭……
兒時的夏天,家裡會煮上一鍋號稱開脾健胃的「四神湯」,湯中浮動那片白色且口感「桑桑」的塊狀物就是山藥,雖然不懂家人為什麼叫它「淮山」,但是我愛吃它!認得它的樣子後,更愛到它的棚架下納涼,在綠色隧道裡捉迷藏。直到春節期間,山藥的藤蔓萎黃了癱軟在架上,我還拿劉姥姥的名言「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來消遣它,那時真覺得山藥的架子好大!如今這架子看來卻小多了。
山藥原產於淮河附近因而得名「淮山」,是多年生蔓性草本,雌雄異株,野生者稱「野山藥」又名「土山藥」,人工栽培者稱「家山藥」,家山藥風味略遜於野山藥。山藥藤蔓紫色,莖上有捲絡,可纏繞支撐物攀升。葉片對生,有長柄,呈心臟形,前端呈現尖銳狀。葉腋間開淡綠色小花,朵朵串綴成穗狀,果實為有三個翅的蒴果。葉腋間常生一到三個氣生塊莖的珠芽稱作「零餘子」,可以繁殖也可當食物食用。它的經濟價值是可以食用的地下塊根,在冬季採挖。若要使塊根肥大,常要將藤蔓多翻幾次,以免影響塊根生長。一般言塊根播種的味道較淡,塊頭較大。「零餘子」播種的生長較慢、塊頭較小,但氣味較強。中藥藥用部分多為白色的,陽明山地區攤販的山藥煎餅或是小饅頭則多用紫色山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