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新知】致命安眠
文/莊宇真(《藥‧你小心》部落格主)、Emmy(《艾美的閒話健康》部落格格主)
今年年初,一篇刊登在《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的研究發現,習慣使用安眠藥的人,因為各種原因而死亡的機率,是一般人的五倍;而罹患癌症的機率,則比一般人高出三五%。這篇研究的主要作者 Daniel Kripke 博士(加州大學的精神醫學教授)主張,長期使用安眠藥的風險,與長期吸菸沒有兩樣。
在美國,以二○一○年為例,約有六至一○%的美國成年人使用安眠藥來幫助入眠,而美國成年人人口約為兩億六百萬人;換句話說,約有一二三六萬至二○六○萬人有使用安眠藥的習慣,十分驚人。
因此, Daniel Kripke 博士希望以世代研究的方式,分析長期使用安眠藥是否會提高特定風險。
研究針對二○○二至二○○七年間,一萬零五百二十九位在電子病歷中有安眠藥處方的患者,以及兩組沒有安眠藥處方的對照組(兩萬三千六百七十六人),針對他們的年齡、性別、吸菸狀況、 BMI指數、種族、婚姻狀況、飲酒狀況,以及過去罹患癌症的情形進行統計分析,平均追蹤時間為兩年半。
研究使用 Cox比例風險模型(Cox proportional hazards models)比較有使用安眠藥的實驗組、與另外兩組對照組,兩者之間的死亡風險機率(HRs, Hazard ratios),此模型共使用了一百一十六個分組變量進行分析,其中包含了十二類疾病(Comorbidity:指與安眠藥無關,但同時存在患者身上的疾病)。
研究結果恰如 Daniel Kripke 博士一開始的預想,有使用安眠藥的患者,比起沒有使用安眠藥的對照組,有更高的死亡風險。以每年服用安眠藥的劑量多寡分為三組:每年○‧四至十八顆、每年十八至一三二顆、每年大於一三二顆,而這三組的死亡風險機率(HRs)分別為三‧六、四‧四三與五‧三二,存在「劑量――效應」的關聯性(dose–response association)。
風險機率(HRs)同樣也在幾種常見的安眠藥之間比較,包括:Zolpidem(常見如STILNOX,使帝諾斯)、Temazepam(臺灣已停止使用)、Eszopiclone(Runesda-S,順眠)、Zaleplon(如Zale,樂眠益),以及其他如苯二氮平類(Benzodiazepines)、巴比妥類(Barbiturate)、鎮靜抗組織胺類等。而前三種安眠藥物會提高罹癌風險三五%。
研究結果指出,即使是在不同的疾病類別群組中,關於使用安眠藥會提高死亡率與罹癌風險的部分,都得到可信的結果;這表示,死亡率與罹癌風險的提高,和這些患者原本存在的疾病沒有關係。
雖然專家總是說:「安眠藥通常不會讓人上癮。」但是,那只是生理上或許不會讓人上癮,事實上,安眠藥具有強烈的心理成癮性,長期使用下來,就可能成為難以戒除的習慣。這也說明為什麼有這麼多的美國成年人,有使用安眠藥的情形。
《休息的力量》(The Power of Rest)一書的作者 Matthew Edlund 醫師,針對已經有安眠藥成癮的患者,他建議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緩緩地減少使用劑量;畢竟對於這些患者來說,之所以會對安眠藥成癮,多數和生活習慣有關;若希望能從根本克服這個問題,在緩慢減低藥量的過程中,就是重建生活習慣的最佳時機。
Edlund 醫師對於有失眠困擾的朋友,提出下列八個建議:
‧ 培養規律的睡眠,包括每天上床睡覺的時間,以及睡眠長度。
‧ 晚上避免吃大餐或激烈運動。
‧ 控制飲酒,避免過量。
‧ 將睡覺的地方整理地舒適一些,不要擺放讓自己神經緊繃的東西,如電視新聞、工作相關的東西。
‧ 睡覺前一個小時,就先把室內燈光調暗。
‧ 睡前把牙齒刷乾淨,保持口腔清新。
‧ 泡澡時,邊聽著輕鬆的音樂。
‧ 鋪床時,順便把床上與睡覺無關的東西收拾好,給自己一個舒適的空間。
無論如何,原則就是將上床睡覺這件事,與愉快的事情做連結,逐漸擺脫因為害怕失眠而產生的焦慮。
最後要提醒的是,千萬不能將安眠藥與酒類混用,或是本身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朋友,也不可使用安眠藥,避免導致不可挽回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