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看見當下――劇場版《萬曆十五年》
「萬曆十五年」一個看似遙遠的年代,細究裡頭的歷史脈絡,竟可對照現代社會,這回不妨看香港知名劇團「進念‧二十面體」,如何在舞臺上藉由這部歷史小說借古諷今,一吐常民之怨。
文/鴻鴻
萬曆十五年,也就是一五八七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平凡無奇的年份。雖然表面波瀾不驚,政壇卻暗潮洶湧。歷史學家黃仁宇以這一年為中國把脈,寫出他最負盛名的著作――《萬曆十五年》。書中透過六個人物的刻畫,見證平庸無為正是中國衰亡的致命傷。
這麼一本「歷史譜」的研究書籍,雖然有情節人物、小說筆法,讀來卻引人入勝,不折不扣是一本以分析為主的知性作品;而劇場往往善於鼓動情感、不善於知性思索。簡而言之,看戲不是上課,觀眾想看的是故事,不是論述。
香港最資深的前衛劇團「進念‧二十面體」,大膽把這部書搬上舞臺,六年來五度演出,竟赫然成為該團成立三十年來最受歡迎的作品,上個月還渡海來臺公演,原因何在?這要歸功於導演胡恩威和編劇張建偉巧妙的手法。他們以六段獨白,呈現六個主要人物,但六段各有不同的手法,還穿插崑曲《牡丹亭》作為戲中戲,全劇有如精彩的風格練習,但又恰到好處地彰顯人物的特色。
六個人物中有兩位「首輔」,相當宰相的職位。第一位張居正,是前朝首輔,皇帝的老師,權傾當朝,卻因戀棧權位,遭皇帝在他死後大舉清算。舞臺上的張居正,斜坐在太師椅上,從未起身,顯現一個看似穩重、實則倨傲的形象。第二位申時行,在劇中則以丑角的形象出現,凸顯他狡猾逢迎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