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明的黃大魚兒童劇團 大人小孩扮戲有深意
黃春明的《兒子的大玩偶》、《小琪的那頂帽子》、《蘋果的滋味》等多部作品都曾被翻拍電影,讓人印象深刻,始終貼近臺灣這塊土地的他,近年關注著兒童教育,想藉由戲劇薰陶,傳承農業時代的人文素養,帶領孩子認識自己的故鄉。
文/李奕昀.攝影/張裕民
週末午後,孩子在宜蘭的百果樹紅磚屋看「黃大魚兒童劇團」的表演,表情時而訝異,時而覺得有趣;始終在一旁的黃春明在謝幕時與觀眾互動熱絡,宏亮的聲音招呼著現場的小客人,精神奕奕的模樣難以想像黃春明已年近八旬。
心中豢養著一條大魚
被問起為什麼叫黃大魚兒童劇團,除了因為「黃大魚」是黃春明以前用過的筆名,還有幾個童趣的理由:「因為魚看起來不會老嘛!其他動物有的叫『老虎、老豬、老狗、老馬……』,就是沒有慣用老魚吧?而且魚在水裡悠遊自在,生活空間很大,可以代表孩子擁有的無限想像力。再來就是取『大智若愚』的諧音,因為做劇團很辛苦又不賺錢,我年紀一大把才投入,當然以愚(魚)自稱囉!」年近八十的黃春明聲如洪鐘地回答,他解釋左耳聽力不佳,因此講話時需要大聲一點才能聽得見,自嘲「年紀老了」,不過他與團員互動時,卻跟孩子一樣活潑,又是唱歌又是跳舞,散發著活力。其實劇團直接用具象的動物命名,也是黃春明希望孩子可以一聽就記得,透過戲劇與孩子直接溝通生命中的「真、善、美」。黃春明也堅持兒童劇要讓大人小孩都喜歡,唯有如此才能在家庭之間創造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