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永久的居所 臺灣葬禮面面觀
葬禮是人生的最後一程,也是後代子孫緬懷故人的一種形式。目前臺灣葬禮有土葬、火化進塔和環保自然葬這三種方式,民眾需事前跟親人溝通,選擇自己或彼此能接受的葬禮,讓人生美滿且善終。
文/廖偲妤;攝影/王郁燕;照片提供/金寶山、龍巖、臺北市殯葬管理處
根據統計資料,臺灣遺體火化率由民國八十二年的四五‧八七%,至民國一○一年底已提升到九二‧四二%,可見火化成為多數人的選擇,也揮別過去以土葬為主的葬法。火化後「進塔」的費用所費不一,如公立塔位單價約五至十萬元、私立塔位單價由數萬元至上百萬元不等,但進塔終究還是永久占用土地資源,政府為了環境永續發展,自民國九十二年起積極推動環保自然葬,冀望達到「節葬」和「潔葬」。
面對多元化的葬禮方式,往生者需事前跟親人溝通,選擇自己或彼此能接受的葬禮。像有人認為火化進塔可以慎終思遠以及凝聚家族力量;而有人為了不讓後代子孫困擾,像是每到一段時間就要祭拜、需整理園地等問題,故採用環保自然葬。以下提供目前臺灣葬禮做法和態樣。
土葬
必須選擇墓地,擇日破土開壙,進行安葬。按臺灣閩南習俗,土葬後七、八年,後代子孫需將遺骸起掘、整理後裝入骨罐,稱為「撿骨」或「揀金」。
目前公墓總計有三千一百六十四處,公立有三千九十八處,私立有六十六處,但大多數的公墓使用率已占滿,私立墓地費用昂貴。如果往生者和家屬仍傾向入土為安,建議儘早安排,以便了解公有墓地與私人墓地的申請規定、方法、費用等相關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