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相伴重拾長者歡笑 失智症日間照顧中心經驗分享
文/沈明德(士林老人服務中心職能治療師)
臺灣已邁入高齡化社會,老人人口數量與比例逐漸的提升,目前每一百位青壯年人要照顧十四位老人,到民國一百四十五年時,每一百位青壯年人必須照顧七十五位老人,造成了老人需被照顧的時間也不斷地增長。而失智症的族群在老年人口中所占的比例相當高,依據國內外文獻顯示,臺灣六十五歲以上人口失智症盛行率為五‧三%,而目前失智人口已超過十六萬人,推估到民國一百四十五年,臺灣失智人口將超過六十二萬人,因此失智症患者的照護是現今十分重要的議題。
「失智症」是一種發生在中老年人的臨床症候群,特徵是記憶力及認知功能的減退。患者除了記憶減退外,其他知能,如空間感覺、言語、判斷、算術能力、抽象思考等也會有障礙。失智症的治療除了可用藥物控制外,非藥物的治療也是十分重要的,像是照護技巧、支持性環境、安排活動,而活動的安排包括了懷舊治療、音樂治療、現實導向、職能治療、藝術治療、韻律健身、動物輔助治療等活動,其中「動物輔助治療」在國內是屬於較少推廣的活動。
動物輔助治療 提升心理健康
動物治療就是以動物作為媒介,運用於人類的生活互動中,促進人類的生活品質。對服務對象的生理、心理、認知、社會化及行為進行協助或治療。動物輔助治療從十七世紀起,開始用於治療神經疾病的個案,在十八世紀時運用在治療精神患者,而在十九世紀時,更擴展運用在殘障人士的照護上,而臺灣推展動物輔助治療的時間起於一九九九年成立「台灣動物輔助活動及治療協會」和「狗醫師大使的團隊」,目前有許多社福機構、護理之家、長期照護機構、日間照顧中心等單位都在配合推廣動物輔助治療的計畫。在臺灣除了狗醫生的輔助治療外,也有馬術治療和海豚的輔助治療活動,但較會受到場地和對象的限制。因此,選擇合適動物對象是需要被考評估的,若受到環境或其他因素的限制也可以考慮動物種類,例如魚類、烏龜、鳥類等,都是可納入動物輔助治療的範圍。